子乌

顿渐,佛教术语 藏传佛教

顿渐,佛教术语

顿渐,是‘顿’与‘渐’的合称。‘渐’即渐次,是指修行行为需要一个过程,或分阶段完成;‘顿’即一时或一次性完成,是指修习行为的时间短暂,不容中断或另有中介。所谓的‘伏’、‘断’、‘证’、‘悟’、‘教’等,也都是有顿渐之分的。 1.伏、断的顿渐。‘伏’是制伏,可使‘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暂时不‘现行[…]
小乘佛教 藏传佛教

小乘佛教

小乘,梵文hinayāna的,音译为“希那衍那”,是“小乘佛教”的简称,亦称“小乘教”、“二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小乘原是大乘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贬称。学术界一直沿用,至今已没有任何贬义。 此图是中国敦煌,藏经洞出土,唐代《降魔图》,后被伯希和盗窃,现收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佛陀跏趺坐在[…]
大乘佛教 藏传佛教

大乘佛教

大乘,梵文mahāyā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是“大乘佛教”的简称,亦称“大乘教”。大乘自称可以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并成就佛果。 大乘佛教还贬斥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是“小乘”、“二乘”。 “大乘”一词最早出现在支谦法师(三国时期)译的《维摩诘经》,系统化则出现[…]
布顿•仁钦朱 藏传佛教

布顿•仁钦朱

布顿•仁钦朱,藏文bu-ston-rin-chen-grub,又称“布顿•宝成”,元人则翻译为“卜思端”。他生活在公元1290年-公元1364年。布顿•仁钦朱是藏传佛教的僧人,学者,亦是藏传佛教夏鲁派的创始人。 此图是中国清代,布顿•仁钦朱唐卡。布顿·仁钦朱居中,头戴通人冠,身着袒右式袈裟。双手当胸[…]
益希微 藏传佛教

益希微

益希微,又称益希沃,藏文ye-shes-vod,意译为‘智光’,原名为‘柯热’,藏文kho-re,他大约生活在公元10-11世纪。 益希微是朗达玛之子卫松的五世孙,他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指从阿里地区传入卫藏地区)的奠基人。 此图是中国清代,益西微唐卡。益西沃居中,头戴宝冠,身着王服,右脚[…]
藏传佛教之希解派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之希解派

希解派,藏文zhi-byed-pa,亦称‘息结派’、'喜吉派',是藏传佛教的派别之一。‘希解’在藏文中,可直译为‘能寂’、‘能止息’。 此图是丹巴桑结造像。 希解派的教法渊源来自古印度僧人-丹巴桑结,他在公元10世纪末期入藏弘法。希解派的教法可分为前、中、后三传承: 喇穹俄色传承的是前传,主要教授熄[…]
八瑞相 藏传佛教

八瑞相

八瑞相,梵文astamangala,藏文bkra-shis-rtags-brgyad,又称为“八吉祥”。八瑞相是佛教符号中最著名的一组,传统排列是:1)白伞;2)一对金鱼;3)宝瓶;4)妙莲;5)右旋海螺;6)吉祥结;7)胜利幢;8)金轮。 最初,八瑞相是古印度早期国王加冕时获赠的礼品,可能源自原始[…]
三转法轮,佛教术语 藏传佛教

三转法轮,佛教术语

三转法轮,又称“三转十二行相”、“三转四谛”。据《转法轮经》记载:佛陀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圣谛,以示转(初转),教转(二转),证转(三转),三次宣说,称为三转法轮。 此图是犍陀罗时期,佛陀初转法轮石雕像。 在《解深密经》中,将佛陀说法分为三个阶段:初转法轮,转《阿含经》等四谛法轮;二转法轮,转《般[…]
阿赖耶识,佛教术语 藏传佛教

阿赖耶识,佛教术语

阿赖耶识,梵文Ālayavijnāna,又译“阿梨耶识”、“阿剌耶识”、“赖耶识”等,意译“无没识”、“藏识”,又称“阿陀那识”、“本识”、“种子识”、“异熟识”等。 阿赖耶识出自早期的佛教经典,它与「贪欲、亲爱、喜欢、耽著」等词意接近。 此图是法相宗的曼荼罗。 部派佛教将“阿赖耶识”称为“根本识”[…]
安般,佛教术语 藏传佛教

安般,佛教术语

安般,梵文anapana,全称“安那般那”,又译为“阿那阿波那”、“阿那波那”。“安那”,略写为“安”,意为“入息”;“般那”,略写为“般”,意为“出息”。“安那般那”的音译是“出入息”,就是呼吸的意思。 据《俱舍论》卷二二载:“言阿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内风令出[…]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