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时间上从冈仁波齐开始的原始苯教到吐蕃王朝时期,西藏地区的佛教文化。地理上涵盖包括中国大陆以内,还有,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广大吐蕃王朝地区。

心明 藏传佛教

心明

心明,藏文blo-rig,是藏传佛教-量学中关于认识论的学科,其藏文的rig也可写做rigs,意译为“心理”,也有译为“觉慧论”。 藏传佛教-量学,包括“因明”和“心明”两大部分。“心明”的内容可分为外境、有境者、了境(心如何了知境)三个方面。“外境”是认识的对象,“有境者”包括语言、心识、补特加罗[…]
巴阁·毗卢遮那 藏传佛教

巴阁·毗卢遮那

巴阁·毗卢遮那,藏文pa-gor-vairudsana,意译“遍照护”、“大光明”,他大约生活在公元8世纪,出生在前藏的尼木,中国藏传佛教僧人、佛经翻译家。 巴阁·毗卢遮那幼年时,跟随父母学习藏文,8岁时,他被命为西藏最初出家的“预试七人”之一,应召拜见了赞普-赤松德赞。 巴阁·毗卢遮那9岁时,担任[…]
巴·赛囊 藏传佛教

巴·赛囊

巴·赛囊,藏文sba-gsal-snang,又称“萨曩”,法名益希旺波,大约生活在公元8世纪,他是吐蕃-赤松德赞时期的“三名臣”之一。 此图是中国西藏,山南,桑耶寺七觉士壁画。 巴·赛囊受赤松德赞的派遣,前往长安迎取佛经,并邀请了汉地高僧来吐蕃传法。 当时吐蕃的反佛势力非常强大,巴·赛囊因而牵连被贬[…]
空乐 藏传佛教

空乐

空乐,藏文bde-stong,是“空性”和“大乐”的合称,指的是大乐方便和空性智慧。空乐,亦指密法大乐的内心与空性的外境,两者双运之境;证得二者一味不二、双运无别,亦称为“空乐无别”。 此图是18世纪,不丹风格,胜乐金刚双身唐卡。主尊居中,束高发髻,头戴五骷髅冠,面庞丰润,三目微阖,双眉上挑,鼻梁挺[…]
准提陀罗尼 藏传佛教

准提陀罗尼

准提陀罗尼即密教陀罗尼,全称是“七俱胝(音zhī)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尊那菩萨根本大明”,又称为“准提咒”。 此图是中国清代,内地风格,八臂准提佛母画像。准提佛母居中,身体黄白色表示其理智不二、定慧一体的缘故,有诸佛能出生万德之意。主尊身着轻罗绰袖天衣,以缓带系腰,以朝霞络身,那也是象征凡夫以菩[…]
京俄巴·粗赤拔 藏传佛教

京俄巴·粗赤拔

京俄巴·粗赤拔,藏文spyan-snga-pa-tshul-khrims-vbar,公元1038年-公元1103年(生卒年),他出生在后藏的昂拉岗,他是藏传佛教-噶当派的僧人,还是仲敦巴尊者的三大亲传弟子之一。 此图是17世纪,京俄巴铜鎏金造像。京俄巴居中,头戴宽大法帽,从其残存的红色颜料来看,法帽[…]
莲花戒 藏传佛教

莲花戒

莲花戒,梵文kamalasila,大约生活在公元730年-公元800年,他是古印度僧人;也是寂护大师的弟子。莲花戒与寂护同是大乘中观宗瑜伽行派的代表人物。 此图是莲花戒彩塑。 公元8世纪,莲花戒被迎入西藏。入藏后,曾与汉地的大乘僧人摩诃衍那进行辩论,此次辩论又称为「顿渐之争」。 此图是中国清代,格鲁[…]
经量部 印度佛教

经量部

经量部,梵文sautrantika,音译“修多兰波提那”,亦称“说经部”、“说转部”、“说度部”、“相续部”等,简称“经部”,它是佛教的部派之一,属于上座部系统,是从佛陀逝后的第四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中分出。 此图是中国明代。鸠摩罗多坐像。 经量部的先驱者被称为“譬喻师”,著名的代表是鸠摩罗多,梵文k[…]
九种心住 藏传佛教

九种心住

九种心住,亦称“九行”、“九心”,是禅定修持中摄心安住的主要过程。 据《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0记载有“九行,令心安住”。 见《瑜伽师地论》卷三0记载“九种住心”,即: (1)“安住”,即“令心内住”,“摄外攀缘,离内散乱,最初系心故”。 (2)“等住”,由“最初系缚粗动心已,于所缘、相续系念,微细渐[…]
九住心 藏传佛教

九住心

九住心,藏文sems-gnas-dgu,是藏传佛教的教义。在藏地诸多的寺院,都以“调象图”来诠释。 据《六门教授习定论》等所载,坐禅者从初修到任远入定过程中定力增长的九个阶段: (1)初住(内住),摄心系缘一境,然而定力尚小。 (2)正念住(续住),能在短时间内,心住一境而不散乱。 (3)覆审住(安[…]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