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时间上从冈仁波齐开始的原始苯教到吐蕃王朝时期,西藏地区的佛教文化。地理上涵盖包括中国大陆以内,还有,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广大吐蕃王朝地区。

大千世界,佛教术语 藏传佛教

大千世界,佛教术语

大千世界,梵文tri-sahasra-maha-sahasra-lokadhatu,直译为“三千大世界”,它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个小世界(梵文lokadhatu,组成宇宙的要素;铁围山,梵文cakravada,围绕小世界的铁围),其形式都是相同的。大千世界是由小、中、大等三种“千世界”所组[…]
伊存授经 藏传佛教

伊存授经

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朝,在帝都长安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浮屠经》是第一部可考知的汉译佛经,史称“伊存授经”。中国佛教协会一致认定「佛教」是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的。 此图是伊存授经图。 “伊存授经”的最早记载在三国时魏国人鱼豢所撰的《魏略•西戎传》,有关史料记[…]
大天比丘 藏传佛教

大天比丘

大天,梵文mahādeva,音译“摩诃提婆”,北传佛教传说大天比丘是大众部的创始人。 据《大毗婆沙论》卷九九记载,在佛陀涅槃后的一百年中期,大天比丘出生在中印度-末土罗国的商人家庭。大天曾经淫母、杀父、杀罗汉、杀母,因而自觉罪孽深重,转投鸡园寺出家为僧。大天比丘精勤修习,博通三藏。 后来,大天比丘提[…]
第六次结集,佛教史事 藏传佛教

第六次结集,佛教史事

第六次结集是佛教史事。在1954年,缅甸政府为了纪念佛陀涅槃二千五百年,发起并组织了第六次结集,分别邀请缅甸本国及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老挝、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等各国的高僧大德,共二千五百人参加这次结集。 第六次结集共历时两年,根据各国现有的佛经版本及在第五次结集时的校勘记,对「巴利三藏」重新[…]
第五次结集,佛教史事 藏传佛教

第五次结集,佛教史事

第五次结集是佛教史事。在缅甸贡榜王朝-孟云统治时期,缘于佛经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及译本,僧人在理解佛经与修持上,也都出现了分歧,由此而演变成不同的佛教宗派。 在缅甸-敏同王统治时期,敏同王为了消除佛教经律理解上的分歧,规整各种不同的版本,促进佛教的统一、发展及管理。 公元1871年,敏同[…]
蒋贡康楚 藏传佛教

蒋贡康楚

蒋贡康楚,藏文Jamgon Kongtrul,噶玛噶举派的祖古,至今有了四世的传承。 因为噶举派有两支第十七世噶玛巴的争议,所以也导致了两支蒋贡康楚的世袭,分别经由两位十七世噶玛巴认证。 此图是现代,噶举派传承,第一世蒋贡康楚唐卡。主尊居中,面容苍老,头发灰白,脸上布满皱纹,目视前方,头戴班智达帽,[…]
第四次结集,佛教史事 藏传佛教

第四次结集,佛教史事

第四次结集是佛教史事。分为南传佛教、北传佛教的两种说法。 一,北传佛教所传的是说一切有部的结集,还有两种记载,即:                      sǒu ①据《婆 藪  槃豆法师传》记载,在佛陀涅槃的五百年后中期,说一切有部的迦旃延子比丘前往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召集五百阿罗汉、五百菩萨[…]
第三次结集,佛教史事 藏传佛教

第三次结集,佛教史事

第三次结集是佛教史事。依据南传佛教史书《大史》、《岛史》及汉译史书《善见律毗婆沙》卷二记载,在佛陀涅槃的二百三十六年后,由阿育王支持以目犍连子帝须比丘为上座,在华氏城召集了一千位比丘,共同诵出了法藏(即对《阿含经》重新会诵与整理),亦使得古佛经的最终定型。 此图是恒河(橙色)、布拉马普特拉河(紫色)[…]
第二次结集,佛教史事 藏传佛教

第二次结集,佛教史事

第二次结集是佛教史事。在南传佛教史书《大史》、《岛史》等记载,在佛陀涅槃的一百年后,由东印度跋耆族比丘提出新主张的十条戒律(即“十事”),以耶舍比丘为首的诸长老比丘,为此在毗舍离城召集七百位比丘,审定律藏,宣布新主张的十条戒律是非法的(即“十非法事”),这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结集;又称为“毗舍离结集[…]
第一次结集,佛教史事 藏传佛教

第一次结集,佛教史事

第一次结集是佛教史事。相传在佛陀涅槃的当年,由佛陀弟子-大迦叶比丘召集众多比丘,在王舍城共同忆诵及确定佛教经典,史称“第一次结集”。 此图是中国清代,佛陀唐卡。 据南传佛教、北传佛教所传记载,第一次结集的地点,在王舍城的七叶窟,结集的人数是五百位比丘,又称“王舍城结集”或“五百人结集”。 关于结集三[…]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