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时间上从冈仁波齐开始的原始苯教到吐蕃王朝时期,西藏地区的佛教文化。地理上涵盖包括中国大陆以内,还有,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广大吐蕃王朝地区。

八大菩萨之虚空藏菩萨 藏传佛教

八大菩萨之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梵文ākāśagarbha,亦译“虚空孕”,密号“如意金刚”,是大乘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是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的主尊,还是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释迦佛的右胁侍,也是金刚界贤劫的十六尊之一。 中国清代,札什伦布寺风格,虚空藏菩萨红铜鎏金造像。虚空藏菩萨,束高发髻,有发垂双肩,庄严寂静相。右手当[…]
八大菩萨之金刚手菩萨 藏传佛教

八大菩萨之金刚手菩萨

金刚手菩萨,梵文Vajrapāṇi, 又称“秘密主”、“密迹金刚”等;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眷属的八大菩萨之一。关于金刚手的来历有很多说法。 17世纪,金刚手菩萨(寂静相),白描图。 17世纪,金刚手菩萨(忿怒相),白描图。 “金刚手菩萨”在密宗的阶位很高。“金刚手菩萨”是右手持金刚杵的形相,金[…]
八大菩萨之观世音菩萨 藏传佛教

八大菩萨之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svara的,亦称“观音”、“观自在”等,音译“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是中国佛教崇奉的四大菩萨之一。 张大千临摹,敦煌莫高窟,第277窟壁画,柳枝观音。 “观世音”的称号有三种意义: (1)观世音,以世间众生发声求救而前往拯救; (2)观世意,以世间众生发意求救而前[…]
八大菩萨之普贤菩萨 藏传佛教

八大菩萨之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梵文samantabhadra,亦译“遍吉”,音译“邲输跋陀”;是中国佛教崇奉的四大菩萨之一。“普贤”的名字,最早是出现在中国西晋时期,聂道真居士翻译的《三曼陀罗菩萨经》。 关于普贤的来历有很多,在佛经《大日经疏》卷一载:“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普贤是“理德”的化身、“大乘经典”的[…]
八大菩萨之文殊菩萨 藏传佛教

八大菩萨之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梵文manjusri,亦译“曼殊师利”;略称“文殊”,音译“妙吉祥”,其名后通常加上“法王子”、“菩萨”等称号。也是中国佛教崇奉的四大菩萨之一。“文殊”之名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支娄迦谶大师翻译的《道行般若》卷一。 临摹法海寺,华严三大士—文殊菩萨壁画。 9世纪,印度波罗王朝风格,文殊菩萨片[…]
八大菩萨 藏传佛教

八大菩萨

关于八大菩萨的组合,依据各部经典的不同,有多种组合说法。 现代,青海热贡风格,画师更登乐谢,佛陀与八大菩萨的唐卡。 一般标准以《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及《佛说八大菩萨经》等中所说: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大势至菩萨忿怒像)、虚空藏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等八大菩萨的组合[…]
三尊,佛教术语 藏传佛教

三尊,佛教术语

三尊是佛教术语,有两种意义: 1、指的是“佛、法、僧”三宝, 2、指“三圣、三圣佛、三尊佛、三尊”的形式,来呈现佛像的一种方式;以中尊为主,左右两尊胁侍,是表彰中尊的功德和教化众生。“三尊”形式最早起源于印度。 犍陀罗时期,释迦三尊片岩石雕像。 左右胁侍可以是“菩萨、声闻、明王、天人、童子”等,我们[…]
三身,佛教术语 藏传佛教

三身,佛教术语

身,梵文“kaya”,藏文“sku”,该词汇不仅指佛陀的肉身,也指生成佛证觉后的品质和特性的各个方面。 三身图示 小乘佛教经论一般具体指明佛有两身:法身、色身。 大乘佛教经论一般认为佛有三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大乘佛教的经典中有一类被称作“如来藏”,它把“身”分为四种:法身、受用身、变化身、自[…]
搅拌大(乳)海的传说,源自印度教的神话 藏传佛教

搅拌大(乳)海的传说,源自印度教的神话

搅拌大(乳)海的传说,源自印度教的《毗湿奴往世书》。但是在《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也有相关传说的不同论述。《毗湿奴往世书》是印度教的早期经典,讲述了那些独特印度众神的传说,并通过这些传说来传播与祭祀关系密切的更早期的吠陀仪礼。 柬埔寨吴哥窟外的北池塘,每天早上池塘里的莲花池会因为太阳升起,而出[…]
《炽盛光佛并五星图》—中国最早将古典行星拟人化的艺术品 藏传佛教

《炽盛光佛并五星图》—中国最早将古典行星拟人化的艺术品

“炽盛光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教令轮身。依照密教的相传,此佛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所示现的忿怒相。由于此佛身体的毛孔发出炽盛之光,故又称“炽盛光佛”。炽盛的光力可教令折服日、月、星宿等诸天神祇,是天变地异之际的修法本尊。 唐代,不空法师译《佛说大威德炽盛光如来吉祥陀罗尼经》抄本 公元897年(中国唐朝晚期)[…]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