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将人文和社科合并起来涉及关于宗教信仰的门类;在人文触及,社科覆盖,又有神秘宗教属性的独立和宽泛的门类

四谛,佛教术语 藏传佛教

四谛,佛教术语

四圣谛,梵文catvāri āryasatyāni,巴利文cattāri ariyasaccāni,藏文བདེན་པ་བཞི།。又称"四谛";四谛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简称"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是佛陀在鹿野苑,初次说法的依据。 中国明[…]
五比丘 藏传佛教

五比丘

五比丘,梵文pañca bhiksavah,巴利文pañca vaggiyā bhikkhū,又译“五佛子”、“五弟子”等;是指佛陀最初的五个弟子,是僧团中“比丘众”的开端。 犍陀罗时期,佛陀说法的片岩石雕。这是佛陀初次说法的景象,法轮象征佛法,比拟佛陀如转轮王,用正法的力量征服世界。佛陀居中,伸手[…]
十八罗汉 藏传佛教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演变而成。依据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的庆友尊者,又译"难提蜜多罗",著述《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里所载:佛陀在涅槃前夕,嘱咐弟子留在世间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中国明代,十八罗汉佛画。画师丁云鹏。十八罗汉各有风采,他们手中分持柱杖、念珠、如意、麈尾、金刚铃等,或行或坐。形态各[…]
十六罗汉 藏传佛教

十六罗汉

阿罗汉,梵文Arhat、巴利文Arahant,又译"阿罗诃",意译"杀贼"、"应供"、"无生"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在汉译中又简称为"罗汉"。 中国汉地风格,佛陀与十六罗汉画像 "阿罗汉"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陀"三转法[…]
维摩诘菩萨 藏传佛教

维摩诘菩萨

维摩诘,梵文Vimalakirti,亦译‘毗磨罗诘’、‘维摩罗诘’、‘毗摩罗诘利帝’等,略作‘维摩’,意译‘无垢称’、‘净名’、‘灭垢鸣’等。他是佛陀在世时,大乘佛教第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 中国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维摩诘菩萨,壁画中的维摩诘菩萨端坐床榻,手持麈(音同主)尾 据《维摩诘经》记载:他是[…]
中元节与盂兰节 藏传佛教

中元节与盂兰节

中元节与盂兰节,是东亚民间在农历七月十五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原是中国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后被道教视为中元节是"地官赦罪日",佛教又吸收以此日为"盂兰节",再加上东亚巫教及民间信仰的融合,不少东亚地区会在同一日,有各式的祭祀活动。民间称这天是"七月半"、"鬼节"。 中国清代,《礼记》刻本 […]
佛陀十大弟子-罗睺罗 藏传佛教

佛陀十大弟子-罗睺罗

罗睺罗,梵文Rāhula,又译"罗怙罗"、"罗云"等;意译"覆障"、"障月"或"障碍";他既是佛陀的儿子,也是佛陀在世时的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密行第一"。 18世纪,汉藏风格,释迦牟尼佛唐卡。佛陀居中,头顶发髻,寂静庄严相,身着袒右式袈裟,右肩上覆搭袈裟一角,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
佛陀十大弟子-阿难 藏传佛教

佛陀十大弟子-阿难

阿难,梵文Ānanda,又称"阿难陀",意译"喜庆"、"欢喜"、"无染"等。他是佛陀的堂弟,还是佛陀的侍者;也是佛陀在世时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以博闻强记著称,被誉为"多闻第一"。 中国明代,汉地风格,阿难木漆金立像。阿难居中,面庞清秀,双目微合,面带微笑,双手合十,法相庄严肃穆,身着汉地僧袍,衣纹流[…]
佛陀十大弟子-优婆离 藏传佛教

佛陀十大弟子-优婆离

优婆离,梵文Upāli,又译"优婆利"、"优波离",意译"近取"、"近执"。他是佛陀在世时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陀的执事人,被誉为"持律第一"。 优婆离,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首陀罗家庭,他原来是宫廷的理发师。在佛陀成道后的第六年,释迦族的七位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难"等,追随佛陀出家修行,优波离[…]
佛陀十大弟子-阿那律 藏传佛教

佛陀十大弟子-阿那律

阿那律,梵文Aniruddha,又译"阿那律"、"阿尼律陀"、"阿那律陀"等;意译"无灭"、"无障"、"无贪"等。他是佛陀的堂弟,也是佛陀在世时的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天眼第一"。 阿那律,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王族(刹帝利种姓),他的哥哥是"摩诃男"(五比丘之一),也是佛陀的堂弟。因为阿那律[…]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