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0年10月

华严三大仕 藏传佛教

华严三大仕

“华严三大仕”,源自中国魏晋时期,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后来又加入《华严经》,彼此相互融合后,自成一派体系,并且有了专属的信仰和造像。 中国天津,宝坻县的广济寺,供奉华严三大仕的大殿,梁思成手绘。 广济寺,大殿供奉华严三大仕。梁思成手绘。 《华严经》,元代又称《杂华经》,它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
弥勒三圣 藏传佛教

弥勒三圣

"兜率天",梵文Tuṣita,又译"兜率陀天",意译"知足天";是佛经记载中"欲界六天"的第四天。"欲界六天"是:四大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中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五代十国时期,华严经七处九会变相图,绢画。后被伯希和盗走,现收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兜率天"有分内[…]
东方三圣 藏传佛教

东方三圣

“净琉璃世界”,梵文Vaidūryanirbhāsā,又称“东方净琉璃世界”,“琉璃世界”是依药师佛本愿所证成的依报世界。此佛土是“琉璃世界”,用琉璃的“净澈光明”比喻药师佛的佛德。 药师佛的琉璃世界。 “琉璃”是梵文“薜琉璃”Vaidūrya的略称,它是印度的一种天然的青色宝石,可放出净光,是佛教[…]
西方三圣 藏传佛教

西方三圣

"极乐世界",梵文Sukhāvatī,音译"须摩提",又称"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证悟正觉时,依因地修行所发四十八大愿,感得庄严、清净的佛国净土。此净土中的人人,皆从七宝莲池的莲花中化生,皆具金刚那罗延身的大阿罗汉。此净土的人人皆是"诸上善人",所以无诸苦痛,故称"极乐"。修行者以往生"西方极乐[…]
娑婆三圣 藏传佛教

娑婆三圣

“娑婆世界”,梵文Sahālokadhātu,又译“娑河”。“娑婆世界”有两种层次的意义;狭义上是指“我们”所居住的世界称“娑婆世界”;广义上是指“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 公元9-10世纪,敦煌莫高窟的《三界九地之图》。它是最早且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图”、“佛教天人[…]
华严三圣 藏传佛教

华严三圣

“华严三圣”,又称“释迦三尊”。依据《华严经》指的是莲华藏世界的三尊“佛与菩萨”的组合。 中国明代,华严三圣像。中尊为毗卢遮那佛,主尊右手高举结说法印,左手置于膝上做触地印;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下承须弥座。主尊身后有一轮背光,意喻“佛光普射四方,普度众生”。左侧为“文殊菩萨”,菩萨神态端庄慈祥,手[…]
释迦三尊 藏传佛教

释迦三尊

“释迦三尊”,经常会在汉传佛教的寺院中看到;其实,这样的造像是依据佛教典籍而作。这三尊分别是“释迦牟尼佛”、“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的组合。 中国明代,释迦三尊画像。释迦牟尼佛居中,左右胁侍是阿难尊者(年轻)、大迦叶尊者(年长)。 在汉传佛教中,大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常被雕塑在佛陀的身边,并作为[…]
四大菩萨 藏传佛教

四大菩萨

四大菩萨,是大乘佛教中“四尊菩萨”的一种组合。依据佛教各宗派的教义,及经典的注释,而有所不同。 在汉传佛教四大菩萨的组合是“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在汉地,也有四大菩萨的道场。 中国明代晚期,释迦牟尼佛与四大菩萨像,画师佚名。 在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四大菩萨的组合,是中台八叶院的[…]
八大菩萨之除盖障菩萨 藏传佛教

八大菩萨之除盖障菩萨

除盖障菩萨,梵文Sarvanivāraṇa-Viṣkambhin,除盖障菩萨誓以破灭“恶趣”为本誓,救度众生的烦恼痛苦,直至解脱的彼岸。“除盖障”是消除一切烦恼的意思。 中国明代,宫廷风格,除盖障菩萨水陆画,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馆。除盖障菩萨居中,头戴宝冠,冠上有七宝装饰,正中有一尊阿弥陀佛,面呈庄严寂[…]
八大菩萨之弥勒菩萨 藏传佛教

八大菩萨之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梵文maitreya,亦译“弥帝隶”,意译“慈氏”。弥勒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的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是贤劫千佛之中的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或“弥勒佛”。藏语为“强巴佛”。 现代,强巴佛国画,画师史国良。 弥勒菩萨是胎藏界曼荼罗中台九尊之一([…]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