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1年11月

寺 藏传佛教

寺,称“佛寺”、“寺院”、“寺宇”、“寺庵”、“僧坊”等,原是中国古代九个官署的事务执行机关,比如鸿胪寺、太常寺等;佛教则用“寺”来称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的处所,与古印度的“僧伽蓝”相同,又称“道场”、“精舍”、“丛林”、“兰若”、“招提”、“刹”等。在狮子国城内的四忂道头都有“说法堂”,每天三次集众[…]
因明 藏传佛教

因明

因明,梵文hetuvidya,音译“酰都费陀”,又称“量学”。“因”是推理论证的依据,“明”是知识和智慧;是指通过“宗”、“因”、“喻”组成的三支作法,来进行推理、证明的学问,因为当中以“因”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因明”。因明,也可以理解为是“佛教逻辑”,属于大乘佛教义学的五明之一。 因明有逻辑学和认[…]
瑜伽八支行法 藏传佛教

瑜伽八支行法

瑜伽八支行法是古印度宗教哲学瑜伽派的主要观点。 此图是《瑜伽经》梵本。 瑜伽派对瑜伽修持达到的精神境界,按照程度深浅的不同进行了划分等级,还提出了八种修持瑜伽的方法,即: (1)禁制,即必须遵守的戒律,共五条: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婬、不贪; 此图是五气,即入息、出息、上息、均等息、周遍息。 ([…]
瑜伽派 藏传佛教

瑜伽派

瑜伽派是古印度宗教哲学派别之一,属婆罗门教的正统派,早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印度就有修习“瑜伽”的传统。 在《奥义书》中,将瑜伽与信仰、正义和真实并列,作为重要的品德,也认为这是达到人生最高归宿的重要手段。同时,佛教、耆那教等古印度的其他宗教派别,都把“瑜伽修习”作为通向解脱的必经之路。 此图是古印[…]
隆钦饶绛巴 藏传佛教

隆钦饶绛巴

隆钦饶绛巴,又称“龙钦巴”,藏文klong-chen-rab-byams-pa,公元1308年-公元1364年(生卒年),本名“智美沃色”,他出生于前藏云如的扎浦冬仲,他开创了宁玛派的大圆满教法,他既是宁玛派的学者、伏藏师,也被视为是莲师之后的第二佛陀。 此图是宁玛派传承,龙钦巴唐卡。龙钦巴居中,头[…]
拘尸那迦 藏传佛教

拘尸那迦

拘尸那迦,梵文kusinagara,巴利文kusi-nānā,又称“俱尸那”、“拘尸那”、“揭罗”,意译为“角城”、“茅城”,它是古印度末罗国的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哥拉克浦县附近,名为“摩达孔瓦尔”,意为“死王子”。俱尸那迦是佛陀涅槃的地方,也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 公元4世纪时,法显来到拘[…]
罗咱瓦 藏传佛教

罗咱瓦

罗咱瓦,藏文lo-tsa-wa,意为“世间眼”,汉译为“译师”,译师在佛教中是指能够翻译经论,还具备佛法修行的。在藏传佛教中“罗咱瓦”是一个很受尊敬的称谓,它与“班智达”的头衔同源,但在文化用法上,略显不同。 此图是1902年,大昭寺插画,由萨拉特·钱德拉·达斯绘制。 罗咱瓦并不限制在翻译经论上,在[…]
菩提伽耶 藏传佛教

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梵文buddhagaya,又称“菩提道场”(梵文bodhimanda),它位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的连禅河(梵文nairanjana)西岸,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附近。菩提伽耶是释迦牟尼觉悟成佛的地方,也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 中国僧人法显、玄奘先后记载了菩提伽耶的历史。因为此处是释迦牟[…]
蓝毗尼 藏传佛教

蓝毗尼

蓝毗尼,梵文Lumbinī,意为“可爱的”,又译“岚毘尼”、“腊伐尼”等,蓝毗尼位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特莱平原(靠近印度边境),它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 公元前563年,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生下了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在公元前528年,证得[…]
因果 藏传佛教

因果

因果,梵文hetu-phala,是“因”与“果”的合称,实际指的是“因果报应”,它是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并支持佛教体系的基本理论。 “因”又称“因缘”,分为“六因”、“十因”、“四缘”等;“果”又称“果报”,分为“五果”。 据《瑜伽师地论》卷三八记载,“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是佛教因果论的特点,[…]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