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2年4月

护法 汉地佛教

护法

护法,梵文Dharmapāla,公元530年-公元561年(生卒年),他出生在南印度的达罗毗荼国。 护法是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的重要论师,他师承因明学大师陈那论师,他还担任过那烂陀寺的住持。 护法论师与中观自续派的清辨论师,进行过「空有之诤」,但他们没有面对面的进行辩论。 此图是19世纪,司徒风格[…]
藏传佛教之夏鲁派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之夏鲁派

夏鲁派,藏文zha-lu-pa,又称"布顿派",是藏传佛教的教派之一,在公元14世纪时,由布敦·仁钦朱创立,因为此派将日喀则的夏鲁寺作为自己的主寺,所以又被称为"夏鲁派"。 此图是中国明代,布顿·仁钦巴铜鎏金造像。主尊居中,额际高广,面颊圆腴,双目炯炯有神。身着坎肩、袈裟及僧氅,其上錾刻着纹饰。主尊[…]
藏传佛教之觉宇派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之觉宇派

觉宇派,藏文gcod yul pa,又译“觉域派”、“觉宇巴”,是藏传佛教的教派之一,此派和希解派都由帕当巴桑结所创建。觉宇派主张用智慧和慈悲,断除一切烦恼。 此图是13世纪,帕当巴桑结唐卡。 “觉”,藏文gcod,是“断”、“能断”的意思,即指能断除人的一切苦恼,以生死为根源,也有对“觉”持不同见[…]
清辨 藏传佛教

清辨

清辨,梵文Bhavyaviveka,音译“婆维耶毗吠伽”、“婆毘吠伽”,意为“明辨”、“分别明”,他是大乘佛教-中观派的论师,他复兴了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并开创了「中观自续派」。 此图是19世纪,格鲁派传承,清辨唐卡。 清辨生活在公元6世纪,他出生在南印度-秣罗矩吒国的刹帝利家庭。清辨曾到访过中印[…]
如来藏学派 汉地佛教

如来藏学派

如来藏学派,旧称“如来藏缘起宗”、“法性宗”,与中观派、唯识派,组成了大乘佛教的三大派别。如来藏学派主要宣扬如来藏常住的学说,以《胜鬘经》为代表。如来藏学说与唯识学说融合后,出现了如来藏唯识学说,以《楞伽经》、《密严经》为代表。汉传佛教以「如来藏学派」为主流,藏传佛教也受到了影响。 此图是现代,格鲁[…]
如来藏 汉地佛教

如来藏

如来藏,梵文Tathāgatagarbha,属于大乘佛教三大派别(中观、唯识、如来藏)之一。 此图是贵霜王朝,犍陀罗片岩,佛陀说法浮雕。此片岩石雕刻画了佛陀说法时的盛况,主尊释迦牟尼佛顶有螺发,身着袒右式袈裟,两手于胸前结转法轮印,跏趺坐在莲台上。佛陀五官深邃,鼻梁高挺,鼻头小,上唇薄,两颊稍平,身[…]
判教 汉地佛教

判教

判教,又称"教相判释"、"教判",学术上称为“判教理论”,即判别解释佛陀一生言行教法的差别理论。 大乘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的诸多教典,佛教僧众就以其具体教说的形式、方法、内容、意义等,逐一进行分类而判别教说的体系,以证明佛陀言行的真意。这个传统上,认为佛陀的言行因缘和合因时而生、应对象根机、翻译等问题差[…]
假名 印度佛教

假名

假名,梵文prajñapti,音译“波罗摄提”,意译“假”、“假立”、“施设”等。prajñapti,字面的原意是“教说”、“说明”等。它的字根来自jña,意为“认识”、“认知”。词头pra,意为“在……之前”。从字根上来说,prajñapti就是“进行认识与认知之前所需要的工具与过程”。 最早使用[…]
声闻 印度佛教

声闻

声闻,巴利文Sāvaka,梵文Śrāvaka,是以佛陀为师,并遵从佛陀的言传身教,持戒修行终证得沙门果的人。而声闻的原意是“倾听者”,或更广义地解释为“信徒”。 根据巴利文典籍《中部·基多山经》记载,佛陀将修行者分成“七类”: 随信行人:一些人不能亲证各种寂静的无色界解脱,不能以慧见尽除各种漏,但对[…]
藏传佛教之觉囊派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之觉囊派

觉囊派,藏文Jonang,是藏传佛教的教派之一,觉囊派在藏传佛教中是一个特殊的教派,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思想是主张以「他空见」来解释「时轮」;虽然它主要来自于藏传佛教,但是在经过长期地发展与传播中,它体现出了一种完全等同汉传佛教的「如来藏」思想,有别于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的思想特征。 此图是19世纪,[…]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