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术语

假名 印度佛教

假名

假名,梵文prajñapti,音译“波罗摄提”,意译“假”、“假立”、“施设”等。prajñapti,字面的原意是“教说”、“说明”等。它的字根来自jña,意为“认识”、“认知”。词头pra,意为“在……之前”。从字根上来说,prajñapti就是“进行认识与认知之前所需要的工具与过程”。 最早使用[…]
中有/中阴 汉地佛教

中有/中阴

中有,梵文antarābhava, 藏文bardo,又称中阴、中阴身,意为生命在死亡之后,到下一期生命开始之前的一个中间存在状态,它是生命轮回的一部分;类似灵魂、元神、细微身等;佛教对中阴则有自己的理论解说。 在佛教中,不同部派对中有有不同的争论,说一切有部支持中有学说,但大众部、分别说部却不支持。[…]
六牙白象 汉地佛教

六牙白象

六牙白象,佛教术语。象有大力,表示法身荷负一切;无漏无染,称之为“白”。“六牙”表示六种神通,或表示“六度”。象的四足,表示四如意足。 传说佛陀昔日是菩萨时,居住兜率内院,观众生缘熟,后乘六牙白象下生人间。 此图是公元1世纪,犍陀罗风格,佛母梦象受胎片岩雕。摩耶夫人受持净戒以后,护明菩萨便以正念入胎[…]
世界 汉地佛教

世界

世界,梵文loka-dhatu,音译“路迦驮睹”,主要是指“器世间”,它与“世间”的含义略同。世界还泛指为“三界六道”,包括了三种世间。 据《翻译名义集》卷三记载:“间之与界,名异义同。间是隔别、间差,界是界畔、分齐”。佛教通常以须弥山为中心,包括四洲(四天下)在内,以一日月所照为范围的处于“三世”[…]
阿罗汉 汉地佛教

阿罗汉

阿罗汉,梵文arhat,巴利文arahant,亦译“阿罗诃”,略称“罗汉”,阿罗汉是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阿罗汉是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堪受世间大供养的圣者,亦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1、“阿罗汉果”,又称“无极果”、“无学果”。据称是尽断三界见、修二惑所达到的果位,已经直至[…]
本尊 藏传佛教

本尊

本尊,藏文yi-dam,梵文samadani,意为“本有而于出世间为最胜最美”。因为在诸尊中以其尊为本而尊崇,所以称“本尊”。 据《大日经·本尊三昧品》记载:“本尊者有字、印、形三种:字'ཨཎ'等之种子也;印者金刚杵、羂索之三昧耶形也;形者相好具足之尊形也”。 藏传佛教的密宗修行者,必须供奉观想的神[…]
忉利天 藏传佛教

忉利天

忉利天,梵文trayastrimsa,又称“三十三天”,是六欲天之二。 据《大智度论》卷五六记载:“昔摩伽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伽,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伽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三十三人故,名为三十三天”。 在《大智度论》中这里是解释《大[…]
三界 汉地佛教

三界

三界,梵文trilokya,它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合称。 三界构成了世间,相当于三有。 三界都处在“生死轮回”的过程中,是有情众生存在的三种境界。 三界外没有众生、没有佛法。这个概念后来被道教引入,又称为“三界二十八天”。 此图是9~10世纪,《三界九地之图》,敦煌出土,现收藏于法国国家博物馆。此[…]
大小二空 汉地佛教

大小二空

大小二空,是大、小乘佛教探讨“入我空”、“法我空”的差别。 大、小乘在讲“空”方面的差别,鸠摩罗什大师在《大乘大义章》中说,小乘单讲“人空”,不说“法空”;大乘“二空”皆明。吉藏法师在《三论玄义》卷上中则说:随大小乘同辨“二空”,而“二空”内容不同:“一者,小乘析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
心明 藏传佛教

心明

心明,藏文blo-rig,是藏传佛教-量学中关于认识论的学科,其藏文的rig也可写做rigs,意译为“心理”,也有译为“觉慧论”。 藏传佛教-量学,包括“因明”和“心明”两大部分。“心明”的内容可分为外境、有境者、了境(心如何了知境)三个方面。“外境”是认识的对象,“有境者”包括语言、心识、补特加罗[…]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