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严二圣之无著

689
无著,梵文asanga,大约生活在公元4-5世纪;“著”执着的“着”,音译“阿僧伽”,是古印度大乘瑜伽行派(即印度唯识宗)创始人之一。
雅克马歇西藏艺术博物馆收藏,18世纪,无著唐卡,著居中,寂静相,头戴班智达帽,身着印度袈裟,右手结触地印,左手当胸结护法印,呈游戏坐于蒲团上,上方是浮现于空中的是弥勒菩萨,下方是无著的弟子。宝箧置于身后宝箧常被画在印度班智达或藏族学者的身边宝箧代表佛陀教义的精神滋养”,统称藏”增上三学”。
据《婆薮槃豆法师传》、《大唐西域记》等记载:
无著,出生于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属婆罗门种姓,自小接受了完整的婆罗门教育,成年后受到佛教的影响,在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出家修行“空观”,但是,他一直不能领悟:“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无著被这些问题纠结的想自杀;宾头罗尊者知道此事后特别去为无著解说“小乘空观”;但是,无著对宾头罗尊者讲解“空”并不满意,随后,无著前去阿逾阇国接受弥勒者的“大乘空观”,并追随弥勒尊者研习《瑜伽师地论》。
18世纪,噶举派风格,无著、世亲唐卡。无著居中自在坐于高处,面呈寂静上方示现的是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以示弥勒菩萨亲授《瑜伽师地论》于无著,弥勒菩萨手捧噶当塔。世亲善跏趺坐于低处,头戴学者帽身着印度袈裟,双手捧经
无著经由禅定,上升至兜率天亲自从学于弥勒菩萨,从弥勒处得到《瑜伽师地论》并传述后世。
《大唐西域记》卷五载:“无著菩萨,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昼为大众讲宣妙理。
19世纪,噶玛班吉风格无著世亲唐卡。无著居中面呈寂静相呈半跏趺坐于高处,上方居中示现空中的是居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手捧噶当塔,噶当塔带有一个钟形塔基,塔基上有一个带莲花座的涅槃塔,塔上有十三个伞轮,噶当塔也象征佛陀“意”。世亲善跏趺坐于低处,头戴学者帽,身着印度袈裟双手捧经。黑帽系噶吗上师示现于无著上空的浮云上,以示这是来自噶吗噶举派黑帽系的造像唐卡。
无著的著作很多,汉、藏文译本保存有三十种左右。汉文主要有《摄大乘论》、《六门教授习定论》、《顺中论》、《金刚般若经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
从公元6世纪北魏的瞿昙般若流支、佛陀扇多、南朝的陈真谛,到公元7世纪的唐波颇密多罗、玄奘等先后对无著的著作进行了译介。
真谛所传承,称作“旧译”,由此形成“摄论”学派,在“八识”说上增加第九识,所谓“阿摩罗识”,属于“如来藏缘起”的本体论体系。

玄奘所传承,称作“新译”,由此形成“法相宗”,坚持“八识”说,提倡所谓“阿赖耶缘起”说。

无著主张用“阿赖耶识”来说明缘起,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世界万物只是“阿赖耶识”内藏的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的显现,故称“唯识无境”。他认为:为了理解诸法实相,必须详细分别“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修行的终极结果是“转依”。

17世纪故宫收藏格鲁派风格,无著唐卡无著居中,头戴班智达帽,身披印度袈裟,袒露上身,右手前伸,左手高举,作辩经状,半跏趺坐于五色莲花座上上方居中示现的是红色身的无量寿佛,戴黄帽的是格鲁派的两位上师,绿度母白度母各现于无著两侧的浮云上。下方是三位古印度大成就者,我个人猜测:右下方为提婆、居中为世亲、左下方为陈那,他们均头戴班智达帽,身着印度袈裟,身后均有宝箧“宝箧”常被画在印度班智达或藏族学者的身边“宝箧”代表佛陀教义的精神滋养”统称藏”。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