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士三尊

406

傅大士(公元497年-公元569年),原名翕,字玄风,自号”善慧大士”,婺州(今浙江金华)义乌人,生活在中国南北朝时,梁武帝统治期间。傅大士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居士,他与“达摩祖师”、“宝志禅师”合称为”梁代三大士”。唐代道宣法师著《续高僧传》里称”傅大士”为”傅弘”,称”善慧大士”。

现代风格,傅大士三尊画像。傅大士居中,左右胁侍是普建、普成。

傅大士,十六岁时娶妻刘氏,生有二子普建、普成,父子同修佛道。傅大士遇到天竺僧人嵩头陀后,在庵松山苦行了七年,著述《傅大士传》四卷。

19世纪,日本风格,傅大士石雕像。

傅大士自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表明他已证得“首楞严三昧”与“无漏智”。他积极宣扬”弥勒信仰”,喻示自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后来被梁武帝崇信,并流传出很多神异的事迹。傅大士创立的”弥勒教”,其教义也是”白莲教”的先河。

在公元540年,傅大士,创建了双林寺。

中国五代时期,刻本,傅大士颂《金刚经》。

傅大士讲解的《金刚经》独具一格,也被后世信徒推崇为禅宗的先驱人物,傅大士还著有《心王铭》。

傅大士的思想,主要收存于《傅大士录》。

中国北宋时期,正定隆兴寺的转轮藏殿。外槽柱缠住龙、宝镜、座外的浮雕云龙的华版护封都在,轮藏内供奉经匣、佛像,正面的菩萨像坐千莲台。摄于1920年。
中国北宋时期,隆兴寺的转轮藏殿,由傅大士首创。修缮于1957年。
转轮藏的白描图。

据《善慧大士录》里记载:”傅大士”创设了转轮藏(立有中柱、共八面,可转动的经书架),并发下大愿,愿所有登藏人,生生世世皆不失人身,发心转动转藏人,可得诵经功德。

日本,大华寺,傅大士三尊。傅大士居中,左右胁侍是普建、普成。

后世信徒也在转轮藏殿前,供奉了”傅大士”及其二子,”傅大士”像头戴道教冠帽,身着佛教衣饰、穿儒教的鞋子,以体现傅大士”会通”三教,二子均为童子相,俗称“笑佛”。日本也有傅大士的信仰。

中国重庆,宝顶山,大足石窟,锁六耗图。

“锁六耗图”全称”缚心猿锁六耗图”,刻于宝顶山石窟的”观经变”与”地狱变”之间的峭壁上。

龛正中主是一位卷发人,跏趺坐在莲台上,怀抱宁静躺卧的猿猴。卷发人头顶上方横书”缚心猿锁六耗”六字。其左侧竖刻”弥勒化佛”四字,意指卷发人是”弥勒化身”;其右侧还竖刻着”傅大士作”四个字。

卷发人坐的莲台下,刻有六条绳索。其终端各缚有”狗、鸦、蛇、狐、鱼、马”这六种动物,并用文字标明,各自相应代表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则称为”六耗”、”六根”。

“缚心猿锁六耗”,以”猿”比喻为”人心”,以”狗、鸦、蛇、狐、鱼、马”比喻为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统称为”六窗一猿”。在佛教中,也用”六窗”譬喻”六根”,用“猿”譬喻”心识”。

“六识”里的”心识”和”六根”的关系,用了”猿”和”六窗”作比喻。小乘佛教认为唯有”心识”是外道,不在众生的身体,”心识”需要透过六根去知觉外界,也如同行动敏捷的猿猴,可显隐出没于六窗。六识中的前五识与第六意识在本质上也有不同,但是大、小乘佛教各派的主张不同,但都认同“六识”。

佛教认为:”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大器官,”意”指”大脑”,其功能是记忆和逻辑。

“六根”是”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的结合。与“六根”相对应的是”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境”(又叫”六尘”)。由“六根”作用于“六境”,就产生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

人如果放纵了“六根”,“六境”便会污染人的”情识”,使人被浸入、被迷住真性,会出现“心猿意马”的烦恼和痛苦。人只要束缚住“六根”,关闭“六窗”,就“六根清净”,不被外界干扰,使“心”得到清净与安宁。

子乌
  • 子乌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