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严二圣之世亲

1890
世亲,梵文vasubandhu,大约生活在公元4、5世纪
亦作“天亲”,音译“婆薮槃豆”,是无著之弟;兄弟二人为古印度瑜伽行唯识学派创始人。
17世纪,世亲唐卡,世亲居中坐于果树下,半跏趺坐在法座上面呈寂静相,头戴班智达帽,身披袒右式印度袈裟,右肩覆搭衲衣边角。右手当胸结三宝印,左手持经书。上方左右是佛陀显现于浮云中,一只鹧鸪(代表佛陀)和一只猴子(代表舍利弗)绕于左侧佛陀的身边另一只鹧鸪落在右侧的果树上下方是世亲的弟子半跏趺坐,分别手捧经书、僧钵供献;世亲背后的香案上置有滤水钵,并摆放炉、瓶、盒,称“炉瓶三事”。锡杖矗立于桌案旁,树枝上悬挂方巾与军持,噶当塔现于空中,背后还有经箧。果树、鹧鸪猴子源于佛陀往世故事的》,在藏地称为“和气四瑞“由大象猴子野兔和鹧鸪组成。
据《婆薮槃豆法师传》、《大唐西域记》等记载:世亲出生于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人的婆罗门家庭,他自小受完整的婆罗门经典教育。世亲成年后来在小乘佛教的说一切有部出家,他博学多闻,遍通典籍,之后拜佛陀蜜多罗尊者为师,佛陀蜜多罗尊者在一次与外道的辩论中败于外道,选择了拜外道僧佉为师。

19世纪,美国鲁宾艺术博物馆收藏,世亲唐卡。世亲居中半跏趺坐法座上,头戴班智达帽,身披印度袈裟袒露上身右手前伸结触地印,左手高举结施无畏印身后是嬉闹的孩童和村庄。下方左侧为世亲弟子,跏趺坐于低处,左手持经右侧为世亲哥哥无著半跏趺坐于稍高处,右手前神结触地印
世亲特为此著述《七十真实论》去破该外道而著述的《僧佉论》。世亲尤其擅长解说一切有部的论书《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每日都为众人宣讲,会把所讲内容用一偈概括写出,共作了六百余偈,又造释文,其中也吸收了经量部思想,编成《阿毗达磨俱舍论》。

世亲遍通小乘佛教的十八部教义,不信大乘佛教,并质疑大乘教义并“非佛所说”。其兄无著力劝世亲放弃小乘去改学大乘教义。也跟着无著遍学大乘教义,使得弥勒、无著的学说被广泛流传。

19世纪世亲唐卡世亲居中,面呈微怒相,头戴班智达帽身着僧服,披袒右式印度袈裟。右手置于膝处结期克印,左手当胸捧经,自在坐于法座上,法座置于法案上。法案前放置僧钵、净水壶、和象征五妙欲的:镜子、盈满香料的海螺、水果、三睛宝石,四位大成就者环绕于世亲的四周
世亲后来广著大乘论书,并修证了《十地经》、《大涅槃经》、《法华经》、《金刚经》、《维摩经》、《胜鬘经》等经及无著诸论,也著书详论瑜伽行派理论。汉、藏文译本共五十余种。汉译中主要有《大乘庄严经论释》、《辨中边论》、《金刚经论释》、《十地经论》、《无量寿经论》、《二十唯识论》、《唯识三十论颂》、《摄大乘论释》、《大乘成业论》、《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蕰论》等。

19世纪 ,康孜勉萨派风格,画师竹巴·普布次仁,世亲白描图。世亲居中目视前方,头戴学者帽,右手高举,左手前伸,作辩经状,半跏趺坐于法台上上方示现的是弥勒菩萨下方跪地的是两个裸上身的外僧人象征一切外道皆被世亲辩才所折服。
汉地先后译介世亲著作的有:
公元6世纪的北魏毗目智仙、菩提流支及南朝的陈真谛,公元7世纪的隋达磨笈多、唐玄奘,及公元8世纪之初的唐义净。
其中真谛所传被称为“旧译”,由此形成摄论学和俱舍学两支;玄奘所传被称为“新译”,由此形成俱舍宗和法相宗,“旧译”提倡“如来藏(清净心)缘起”说,“新译”主张“阿赖耶(杂染心)缘起”说,成为共倡“唯识无境”学说中两大流派。

此外,北方弘扬《十地经论》,形成所谓“地论师”,成为北朝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学派,至于隋唐之际,与南方“摄论”学合流。

18~19世纪,噶玛噶孜派风格,无著、世亲唐卡。无著居中,面呈寂静相,头戴学者帽,身着印度袈裟,右手前伸结无畏印,左手置于膝处持经;双腿交脚坐于靠背椅榻上,身后有高大的灌木群,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椅榻前的法案上,放有僧钵和净水壶,还有名弟子手持锡杖侍立。世亲,头戴学者帽,身着僧服,外披袈裟,双手自然垂放,游戏坐于矮榻上。天空中有朵朵祥云,文殊菩萨安坐其中。下方有两只仙鹤翩翩起舞,悠然嬉戏。仙鹤,起初是汉地艺术的题材,随着佛教的发展与传播,汉、藏两地也通过”佛教”,彼此间互相学习与吸收;十八世纪以后,仙鹤就频繁出现在藏地的艺术题材里,”单只鹤”象征着隐修者的永恒满足,”两只鹤”象征着幸福、忠诚和长寿。
子乌
  • 子乌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