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十大弟子-目犍连

609

目犍连,梵文Maudgalyayana,巴利文Moggallāna,又称”大目犍连”、”目犍莲”,也简称”目连”、”目莲”;他是佛陀在世时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神通第一”。目犍连,也是大乘佛教、中国道教及中国民间传说的故事–“目连救母”故事里的“目连”。

中国清代,蒙古喀尔喀风格,目犍连铜鎏金造像。目徤连尊者居中,比丘相,方头圆顶,面相慈和,上身着袒右式袈裟,两手置于胸前,右手持锡杖,左手托僧钵(持物都丢失),下身着长裙,赤足站立。整体的衣纹写实自然,衣缘上镌刻花纹。表现了人物写实的特征。

目犍连和舍利弗是好友,在皈依佛陀之前,他们两人是删阇夜·毗罗胝子(六师外道之一)的弟子。后来他们两人一起皈依佛陀,成为佛陀在世时的十大弟子。目犍连,曾以“神通力量”识破了莲花色女的诱惑,并得到佛陀的嘉许,被誉为“神通第一”。目犍连,一直都积极地辅助佛陀弘法度生,是佛陀弘法的重要助手。

佛陀称”目犍连”和”舍利弗”是众弟子中的“双贤”。佛陀曾说:“此二人当于我弟子中最为上首,智慧无量,神足第一。”

16-17世纪,中国西藏,扎什伦布寺风格,目犍连和舍利弗铜鎏金立像。两尊都是比丘相,头部浑圆,圆顶无髪,面形圆润,五官端正,相貌庄严;这两尊像造型特征基本相似,皆是站立姿势,身躯扭动,臀部后翘,呈现出明显的三折枝式;两尊像上身着袒右式袈裟,右肩覆有袈裟角,下身着僧裙。目犍连是右手下垂作握持状(锡杖失矢),左手当胸托钵盂;舍利弗是右手当胸作持握状(锡杖失矢),左手下垂托僧钵。二尊像身后和身下是背光和莲座相衬。背光由圆形头光和舟形身光相连而成,外缘饰以整齐的火焰纹,火焰如燃烧一般富有动感,又似开放的花瓣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莲座是束腰仰覆式,莲座的上下边缘都饰有联珠纹,莲瓣肥厚饱满,莲瓣分布对称,装饰极为美观。莲座下封底及装藏完好无损,保持了神圣的宗教特性。整体而言,两尊造像造型大方,体态优美,工艺精细,保存完好,尤其是二者成对出现,殊为难得,在风格、工艺和题材上均表现不俗,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和宗教价值。

在藏传佛教的造像中,佛陀的左右胁侍是目犍连和舍利弗。

19世纪,中国西藏,藏东地区,勉萨派风格,释迦三尊。佛陀居中,头顶发髻,寂静庄严相,嘴角略带微笑,上身着三宝袈裟,右手置于膝前结触地印,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托僧钵,跏趺坐于五色仰视莲花宝座,下承双狮托举。左右胁侍是舍利弗、目犍连。主尊的背后有花卉和云纹组成的背光。下首正中是六臂大黑天护法,安驻于青山绿水之间。整幅唐卡的色彩雅致高洁,色泽艳丽但不失宗教的庄严,人物造型生动写实,绘制精细。

在汉传佛教的造像中,佛陀的左右胁侍是大迦叶和阿难。

中国明代,汉地风格,释迦三尊。佛陀居中,头顶发髻,面呈寂静庄严相,双目垂俯,身着袒右式三宝袈裟,右手置于膝前结触地印,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跏趺坐于千叶莲花法台上,莲瓣层迭交错,如同盛开的莲花,下承六角形的底座承托,底座是明代家具式样。左右胁侍是大迦叶(老者握拳相)、阿难(年轻合掌相)。两尊皆身着汉地的僧衣长袍,地域风格明显。佛与弟子的三尊组合,凸显了佛的至高境界,及佛弟子的谦恭态度,人物特征鲜明。

目犍连虽然有“神通第一”之名。可他却在一次弘法途中,死于裸形外道(亦有说是执杖梵志)的暗杀。大乘佛教认为,目犍连是无意抵抗业报,并不是不知道即将发生暗杀。他之前曾两次逃脱了谋杀。佛教也常以此,教导众生”定业不可消”。

老挝,上座部佛教寺院,目连尊者被外道暗杀的壁画。

“目连救母”,是指”目连尊者”在盂兰盆节那天,被民间信徒奉祀的对象。

民间传说“目连救母”,绢本画。

“地藏菩萨”,也有”地狱救母”的传说,跟”目连救母”的故事雷同。导致不少人将”目连”和”地藏”混淆。中国民间信仰认为:”因为目连是辅佐地藏菩萨,立志普救枉死城众生”;所以就有了”目连”、”坚牢地神”、”地藏菩萨”所组合的”地藏三尊”。还有寺院专供”地藏菩萨”和”目连”,这二尊皆为出家比丘相、持锡杖、托钵、持明珠等;或戴五佛冠等,坐骑是区分他们的标识:”地藏菩萨”的坐骑是谛听,”目连”的坐骑是”骑象、麒麟、狮子”甚至”龙”等。也有寺院供奉”地藏菩萨”、;”引路菩萨”(接引寿终正寝的死者)、”目连尊者”(接引枉死的死者)作为左右胁侍。

中国明代,嘉靖时期,地藏菩萨铜漆金造像。
中国宋-元时期,目连尊者彩塑坐像。
中国敦煌,莫高窟出土,引路菩萨绢画。
近代版印,《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唐代,玄奘法师译。

在”说一切有部”(上座部佛教的分支)认为《阿毗达磨法蕴足论》是目犍连撰写。

中国唐代,净觉禅师,小楷《妙法莲华经》卷四

在大乘佛教的经典《妙法莲华经》中,”目犍连”被佛陀授记在将来无量劫后会成佛,佛号”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