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钦差——刘曼卿

477

刘曼卿,藏文名雍金,戴季陶为她拟名为德美西,1906年~1941年(生卒年)。她是民国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的特使、探险家和作家,她共有3次入藏经历,分别在1929年、1932年、1940年。 

1906年,刘曼卿出生在拉萨,她是回藏混血儿。她的父亲名叫刘荣光(华轩),具有汉族和回族的血统,曾任驻藏大臣的汉文秘书,母亲是来自打箭炉(今康定)的藏族人。她家族属于拉萨清真大寺寺坊的穆斯林。然而,英国官员认为刘曼卿是驻藏大臣联豫与藏族妻子所生的女儿。

刘曼卿的家族原为汉籍,在清中叶时期随使臣入藏,后来定居在拉萨。她的父亲刘荣光曾担任西藏进贡大臣的秘书,多次往返北京和拉萨,后来在西康的日喀则活佛办事处任职。

戴季陶。

1911年~1912年,刘曼卿的住家被火烧毁。

1915年,刘曼卿随家人迁居英属印度的大吉岭地区,并经营一间售卖中式点心的小店。

1918年,刘曼卿随父母回到内地,定居北京,并开始穿着中式服装。她在市立第一小学就读。半年后已经能够流利地使用汉语。随后,她进入北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就读。

1925年,刘曼卿被父母强迫退学,并为她包办了婚姻。然而,这段婚姻并不是她的选择,很快她就与丈夫离婚,重新考入北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毕业后,她进入北京道济医院学习护理。

1928年,蒙藏委员会成立,刚好刘曼卿的表哥是其中一位委员,便推荐刘曼卿加入蒙藏委员会。随后,第13世拉萨活佛派五台山堪布罗桑巴桑作为代表前往南京,会见新成立的南京政府的官员。刘曼卿在罗桑巴桑的邀请下担任他的翻译工作。在南京之行中,刘曼卿的展现了出色的工作能力,受到了南京政府的赏识,很快被任命为行政院文官处一等书记。

选自马丽华《老拉萨》。

1928~1929年,西藏地方财政和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主要受到当时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影响,经济的崩溃导致了下层百姓生活陷入窘困。同时,由于禁烟问题与尼泊尔之间发生严重纠纷。

6月,刘曼卿自愿申请前往康藏调查当地现状,经批准后,作为文官处书记官前往拉萨。

孔党江村。

8月1日,刘曼卿与文官处二等书记官孔党江村一起从上海启程,后来抵达成都,等待领取入康的护照。

8月29日,他们抵达康定。

1930年2月11月,刘曼卿一行人终于抵达拉萨。

3月28日,刘曼卿与第13世拉萨活佛在罗布林卡进行了会面。随后,她会见了藏军总司令擦绒、孜本龙厦,以及其他地方官员,参观了寺院,调查西藏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她还按龙厦的要求翻译了三民主义,并为龙厦解释了三民主义的内容。

S.W.莱登拉。

当时,索南·旺菲·莱登拉因调解藏尼纠纷而在拉萨。刘曼卿的系列活动引起了他的注意,因此他促成第13世拉萨活佛邀请驻锡金政务官维尔中校于1930年8月访问拉萨,以改善双方的关系。

5月25日,刘曼卿与第13世拉萨活佛在罗布林卡进行了第2次会面。

5月27日,刘曼卿从拉萨返回。刘曼卿一行人从印度经海路回到南京。在印度途中,当地最大的藏文报纸对她进行了专访。

据报道:“刘曼卿通过水路、骑马和徒步穿越崎岖的土地,成功为中国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和解铺平了道路。尽管到达拉萨的路途十分艰辛,但刘女士作为一名年轻女性还是勇敢地前往了西藏”。

经过3个多月的交流,刘曼卿最终说服第13世拉萨活佛同意设立南京办事处,并派遣代表。

1931年,南京政府颁发奖状给予刘曼卿。随后,她参与创建了中国边疆学会。

1932年,刘曼卿在上海沪江大学边疆俱乐部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不久之后,她展开了第2次考察康藏地区的工作,但由于局部战争的原因,她无法进入西藏。

1933年11月,出版了刘曼卿的著作《康藏轺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曼卿与其他数名藏族人士一起发表支持中国人民抗日的宣言,并领导“康藏民众抗敌宣传团”入藏宣传抗日。

1941年9月,刘曼卿因病在重庆去世,年仅35岁。她共撰写了3本书,其中2本是关于西藏的,另1本是关于教育的。

子乌
  • 子乌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