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死圣母心髓》的见地:基、道、果

134

《无死圣度母》,又称企美帕玛,英文Chime Phagma ,她是长寿和智慧的化身,也是行动迅捷的空行母。她以赐予悲心、长寿和健康而著称。为了完成佛法的修持,修行者必须拥有健康和长寿。

《无死圣母心髓》,又称企美帕玛宁体,英文Chime Phagma Nyingtik ,是一种长寿修持法,它是由蒋扬钦哲旺波于1855年发掘取出的伏藏心法,这个心法被认为非常殊胜,是众多上师的主要修持法之一,包括蒋贡康楚、顶果钦哲、蒋扬钦哲确却吉罗卓、萨迦崔津、楚西等。

《无死圣母》是白度母与长寿佛双运。它是宗萨蒋扬钦哲特有的不共传承。心法源自于宗萨蒋扬钦哲旺波在修持白度母时,在净相中见到白度母与长寿佛的双身相,并同时有莲师、无垢友和师利星哈三位大圆满上师合而为一,授与了心意教授、灌顶、诵传和口诀教授。之后,这一不共传承由萨迦派的蒋扬钦哲旺波传授给噶举派的第1世蒋贡康楚,再传给第15世噶玛巴,继续传给第2世蒋贡康楚、八蚌钦哲仁波切等。另一分支的不共传承是由蒋扬钦哲旺波传给第1世蒋贡康楚,然后传给宁玛派噶陀寺锡度,继承传给蒋扬钦哲确吉罗卓,后传给宁玛派的顶果钦哲等。由于传承的很近,法门的加持力特别强大,对延寿、增长智慧、功德都有巨大的助益。

▲15世纪,格鲁派传承,白绿度母对坐唐卡。

度母是由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化现,其中以白度母和绿度母为主。这两尊度母的功德和事业虽然相似,但在修持上白度母的主要利益是长寿和康复;绿度母是有助于消除修行者在世间、出世间的障碍,同时满足众生的愿望,可使诸事顺遂。此外,黄度母有助于增长财富;红度母是作明佛母的化身,修持她可令人敬爱,获得权势和声望,以便更好的造福众生。

这些度母的化身通常为单身相,示现为女性智慧的清净佛身。通常,双身本尊示现为佛父抱佛母,但是《无死圣母》却是很少见的佛母抱佛父的形象罕见示现,因此显示出它的稀有与殊胜之处。

《无死圣母》的本尊身形、坛城、眷属如下描述:

主尊为白度母,1面2臂7眼,结跏趺坐。左手持莲花茎、莲花盛开于左肩上耳旁,莲花上有长寿宝瓶;她拥抱长寿佛,佛父身红色,左手持长寿宝瓶,右手持莲花,双手交拥白度母的颈。白度母头顶上有3面8臂的长寿本尊;本尊白度母、长寿佛上空,有另一尊长寿佛双手结定印、持宝瓶。在白度母、长寿佛的四周各有一尊度母,这些度母右手都在置在膝上结施愿印。主尊前方是代表息法的单身白度母,左手持莲花茎、莲花上有金刚杵。右方为黄度母持莲花,莲花上有珠宝,以为增益的象征。后方红度母手持莲花,代表怀法。左方绿度母手持的莲花上有智慧剑,表诛法象征。四周围绕长寿天女。

▲19世纪,宁玛派传承。

按照宁玛派的传承来说,教法可以两大类:一是“性相因乘”教法,二是金刚乘教法。《无死圣母心髓》属于第二类,就是以果为道的金刚乘教法。金刚乘教法又分有不同的种类,《无死圣母心髓》属于生起次第的玛哈瑜伽(大瑜伽),侧重于生起次第的玛哈瑜伽教法,修行者必须要依循具有引导他们达到证悟境界的成就法来修持。

▲德钦穹果修持《无死圣度母》,是基于蒋扬钦哲旺波的伏藏心法《企美帕玛宁提》。

基:

佛陀教导中指出,“基”是一切有情皆具的佛性。虽然藏传佛教的各教派都接受一切有情众生皆具佛性的概念,但各派都有各自独特的方式来证明这一点。《无死圣母心髓》遵循宁玛派的方式。按照宁玛派的观点,教法分为两种:教传(Kama)和伏藏(Terma)。《无死圣母心髓》属于伏藏教法。在众多伏藏法中,这一法门是在秋吉林巴、蒋扬钦哲旺波、蒋贡康楚等三位怙主时期取出,因此,它按照《道次第智藏》的方式来阐述一切有情众生皆具佛性,并重新诠释了莲师的教义。从多个角度来看,《道次第智藏》是这三位怙主所取出所有深奥伏藏法门的根本续。在其他教法中,也有关于一切有情皆具佛性的证明。例如,《宝性论》从经乘(显宗)的观点讲授了佛性,而《秘密藏续》则是从密乘的角度解释。因为《道次第智藏》汇集了这两种方式的精髓窍诀,并且是由莲师亲自创作,所以就以《道次第智藏》为基础非常明了地阐述了为什么一切有情皆具佛性。佛性是佛的体性和自性,而“一切有情皆具佛性之基”意味着每位有情众生都具备佛的自性。这可以理解为我们都是佛,或者有些人将其理解为诸佛和我们的佛性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有些人可能误解“有情众生”的含义,认为它只指人类,而忽略了其他生物。实际上,这里提到的“有情众生”包括一切有感知和觉受的生物,无论是人还是非人。他们都被称为“有情众生”。如果稍微深思,就会明白:基本上,佛就是我们的心。如伏藏中所说:“心外无佛”。因为所有有情众生皆有心,不存在没有心的有情众生,所以我们都具备佛性,这个佛性是证悟的潜在因素。虽然这个观念可能令人吃惊,我们通常认为佛是具备不可思议功德的超凡圣者,所以当我们听到“自心即佛”的时候,可能会深感震惊。但这是真实,而要接受这个观点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如果希望修持密咒金刚乘教法,就必须要接受这个观点。也许不能立刻理解它,但如果不理解,那么将无法修持生起次第的玛哈瑜伽。不要沉迷于各种解释和引文,阐述一切有情众生皆具佛性。不要被概念和思考所困扰,而要直接向内观照。你现在已经被告知一切有情皆具这种特殊的佛性,你的上师已经告诉你佛性就是你的心,因此应该仔细探索和验证这个观点的真实性。当你最终确认它是真实的时候,就会安住于胜利的信念中。

思考一下,一切有情众生都有佛性之基,所以我也具有佛性。验证这一主张并进行禅修。如果你具备佛性,那么你必然也具备了佛经和密续中所描述的种种不可思议的证悟功德。因为你是佛,所以你不可能不具备这些功德。因此,去验证是否如此,深入思考你是否真的拥有所有的这些功德,是否真的拥有佛性之基。如果你不坚信自己具备佛性,而期望通过修行来获得它,那是一种错误。简而言之,修持成就法的心实际上就是佛,佛的所有证悟功德都完全存在于你的内心。这些功德甚至超过了经典和密传中所详细描述的。你需要下定决心并对此深信不疑。无论如何重复说“自心即佛且具备一切不可思议的证悟功德”这些话,都只是一种虚构。其他佛教宗派教导,我们当前并没有具备佛性的实际证悟功德,这些功德只是以种子的形式潜伏在我们的内心,一旦我们佛性的种子成熟了,那时所有的功德才会显现,这是我们获得证悟时会发生的情况。

然后,如果你想要修持《无死圣母心髓》,就必须这样想:“我已经完全具备了所有的证悟功德,这些我都已经拥有,不假外求”。实际上,不仅对《无死圣母心髓》的修行者如此,对于强调生起次第的一切玛哈瑜伽法的修行者来说,这都是真实适用的。无论修行哪一个法门,都必须相信自己已经完全具备一切证悟的功德。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已经具备这些功德,而希望通过修行来获取它们,那就是错误的观点。“一切有情众生皆具佛性之基,心即是佛”。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已经成佛;它指的是每个人都具备佛性的潜在因素,但目前被认知障碍和习性障碍所遮蔽。在经、续二部中都对这两种障碍有详细的解释。从最基本的层面来看,这些“障碍”就是我们的思维,因为现在正是我们的思维障碍了我们认识自己的佛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愚痴”、“无明”。我们的无明在于不能认清佛即是我们自性。我们就在无明之中,因为无法认知佛就是我们的自性。如云:“心悟即佛,心迷即有情众生”。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什么是迷妄。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迷妄只是一些破坏性的情绪,比如贪、嗔、嫉、慢、十恶业等。然而,实际上,我们所有的思维都涉及对主体客观的分离和执着,基于这些二元思维,我们就制造了业,接着无止境地重复同一过程,这就是“迷妄”。

道:

一旦明白了迷妄的本性,就会知道尽管心是自己佛性之基,但它仍然有漏不净。为了清除这些染垢,必须依循一种法门,这个法门能够清除所有的染污,并展现自己本具的清净,这也是修持成就法的原因。尽管成就法本身也属于一种迷妄,本尊也是一种迷妄,但是佛陀告诉我们,就像我们需要使用坚硬的铁来斩断铁一样,必须依靠本尊、三摩地、咒语等迷妄来斩断和清除自己根本的迷妄。因此,尽管生起次第等修持法门本身也包含迷妄的成分,但通过这些方法,才能领悟自己的心性,也就是自己的本基。阿底瑜伽(大圆满)中,教导的核心就是“心即是佛”,而阿底瑜伽修行者的禅修方式是直接观照自心。这种方法不需要涉及观想本尊、结手印、持咒、安住三摩地等形式的仪轨,这些只适用于上等根器者。对其他人,比如对中等根器者,阿底瑜伽的方式就不适用,因此他们应该依靠玛哈瑜伽的窍诀传授,其中涉及观想本尊、咒语、手印、三摩地等形式的仪轨。通过这些修持,他们的本具自性,也就是他们的本基,将会获得解脱。

由于不同众生具有各种各样的习性,因此就有无数的本尊。每位本尊的面容、表情、手臂以及寂静、忿怒相,都是根据要帮助的众生的特定习性而示现的。尽管有无数本尊对应于无限的众生习性,但如果认为可以随意选择,那对自身的修行帮助不大。像莲师、无垢友这样的上师可以将一切现象视为本尊。如果莲师说:“我面前这块石头是本尊”,这是因为对于具有如此成就的上师来说,他们不需要将本尊限制为特定的外在形象。生起次第的根本教义是,所有显现和存在都是无限清净的。如果试图清点或列出所有不同的本尊和它们的各种外貌,这将耗费无尽的时间,并且永远也无法穷尽所有显现的无限清净。对于那些尚未证得无限清净的修行者来说,初学修行时,可以依赖特定的本尊、咒语来进行修行,从而获得对这一法门的初步了解。

果:

重要的是要明白,我们修持本尊的目的是为了清除迷妄,而这一法门之果是在我们本性中获得解脱。心就是本尊,除了心,没有其他本尊。一旦理解了这一点,就已经修成了本尊。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即使在梦中或者亲自见到本尊,也不会有多大的帮助。然而,如果梦见或者亲自见到本尊,这表明更接近了解“心即本尊,本尊即心”的真谛。从“基”的角度看,一切有情众生的心都是佛。由于有情众生不理解“心即佛”,所以说他们陷入了迷乱和被遮蔽之中。修行者通过修持本尊的方法使自己的心摆脱迷妄。一旦心从迷妄中解脱,“果”就会完全显现。如果没有对“基、道、果”有这种基本的理解,那么修行将会毫无意义。

顶果钦哲仁波切曾说过:一切有情皆具佛性,一切有情都是佛,这是因为我们具有佛性之基,于是经由修行,就可以证悟。他经常使用芝麻做做例子解释。当在压榨一粒的芝麻,压碎时会榨出芝麻油,如果压榨一块石头,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哪怕经过上千年的压榨,也无法榨出一滴油,因为石头的本性与芝麻迥然不同。正是因为一切有情众生都具有佛性,因此才能够证悟。如果有情众生没有佛性,那就不可能获得证悟。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迷妄的,需要清除一切迷妄”,然后采用各种方法来清除迷妄,这样做可能会有一些效果。然而,更有益的想法是:“我是迷妄的,但我的本基是佛性。如果我能够直接了悟自心的本性,那么所有的一切迷乱都将消失无踪”。上师传授的直指窍诀有助于你更轻松地净除迷妄。换句话说,一旦你明白自己是迷妄的,你会发现有很多方法可以清除这些迷妄。尽管不同方法都可以有所帮助,但只有当你了解自己是迷妄的,才能在本性中立刻获得解脱。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房间已经很久没有灯光,当灯打开的瞬间,所有的黑暗都会立刻消失,没有留下一点黑暗的痕迹。同样地,如果你能够遵循一种可以消除迷妄的法门,那么迷妄将会无存,这就是生起次第修行有所帮助的地方。如果具备这样的理解,也就具备了着手实修的基础,这不仅仅是修行,还是金刚乘的修持。如果不建立这样的理解,就会出现问题。例如,如果在观修时你把本尊和自己视为分别、相异的,那么你将无法取得成就。如果在修持《无死圣母心髓》时,你观想本尊视为超凡入圣,而将自己视为凡夫,这种修持将不会奏效,这也是事部瑜伽采行的态度。

目前,很多人尝试以不同的方式修持不同的本尊,他们为了特定目的而修某一位本尊,然后为了另一个目的再去修另一位本尊,如此循环。这种方式非常狭隘,不会带来显著的成就。如果你真的能够修成一位本尊,你将同时获得本尊的坛城。众生由于各种形式的念头的产生而迷乱,所以有很多不同的本尊显现。然而,一旦由分别念头产生的迷妄被清除,因为本尊就是心,那时就不再有本尊——除了心,别无他佛。修行的见地应该尽量提供,但在采纳高深的见地时,也必须实际看待自己的行为和修行方式。修行涉及了成就法法本中所包含的本尊、咒语、三摩地和手印等。理想情况下,当以生起次第的方法观想本尊时,应该摄持圆满次第的修法,结合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将自己的观想收摄入空性。如果不这么做,而在修行时持续执着自己的观修,那将浪费之前的努力。在修持的过程中,不要认为修行之果遥遥无期,或者需要额外的求取。一旦遣除了遮障后,修持之果就是自己的真实自性,它将会显现出来。尽管现在被障蔽或覆盖,但它确实存在。必须要培养这种深刻的了解,相信自己已经具有修持之果,只要自己清除了遮障,这个果就会显现出来。

在对金刚乘“基、道、果”简介中,已经尽量陈述了修行所需的关键认识。 对那些不太熟悉这些教法的人来说,也许会觉得:“嗯,或许这有一些道理”。但对于那些在佛法中有更多体验但对金刚乘接触有限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许的兴奋。无论是哪种情况,关键在于要仔细审视引发你兴奋的每个点,依据佛经、密续、思维的原理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这种方式,你将得出一个有根据的结论,而不会得出不经思考的结论。对于修行者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而对于金刚乘的基础灌顶也同样如此。至少,对于“基、道、果”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否则将无法真正获得灌顶。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