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严二圣之法称

898
法称,梵文dharmakīrti,大约生活在公元7世纪
他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因明学与唯识宗的创始人,他曾经担任过那烂陀寺的住持,也是陈那的弟子。
18世纪,噶吗呷(xiā)直派风格画师朗卡杰,法称唐卡。法称居中,头戴印度班智达帽,侧脸,圆目睁视,嘴唇微张,似乎发出佛教正理的怒吼。上身内着僧坎,外披袒右式印度袈裟,袈裟衣褶层层相叠。身姿扭动,右手高举,左手前伸,作辩论状,下身披僧衣遮盖,双腿游戏坐于法座上。天空中浮现朵朵祥云,天空的左右两角分别是太阳和月亮。法座后是山岩和寺院(寓意法称乐于建庙的宏愿)。法前的左侧位跪立,左手捧经的弟子,和一位盘坐双手捧僧作敬献的弟子,以及一位单地的外道僧人和一团正在燃烧的火,取自法称降伏外道的典故法座前有供碗放着三种水果这三种水果代表着三宝(佛)。
据西藏的《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六章记载:
法称,生于南印度睹梨摩罗耶国的婆罗门家族,自幼学习婆罗门的经典教理,成年后他学习佛法,他自称「优婆塞」。后来,法称去中印度的那烂陀寺出家,学习“唯识学”,又跟从陈那的弟子—“自在军”学习“因明学”。后来接受金刚阿阇梨的“密教灌顶”。
法称,之后决定去印度各地去游化推广大乘佛教先后到访过摩揭陀、马士腊、迦湿弥罗、贝拿勒斯等地。每到访一个地方,他都会捐资建寺,剃度与广收弟子。他最终逝于羯陵伽。
现代,勉唐派风格,画师丹巴绕旦,法称白描图。法称居中头戴班智达帽,面呈微怒相,目视前方,身着右袒式印度袈裟,右手高举左手持佛珠前伸作辩经状,双腿游戏坐于法台上背后是镶有龙饰的椅榻,法台下方镶有一只白象源自佛陀曾把无拘无束的心境比喻为大象白象也多用于寂止和静修中下方有一位跪地弟子双手捧经作敬献背后是层叠的山峦,茂密的树群,朵朵祥云浮于空中。法台前供奉了三颗宝石为一组的“三宝”,代表着得道者净化后的行为(身)、言语(语)和思想(意),和一组象征转轮王七珍的犀牛角象牙、三睛宝石圆形耳环方形耳环珊瑚树八幅金轮八幅金轮象征着佛陀的八正道”,也象征着这些佛法可以传播八方。
法称,强调「现量」的正确性,认为「现量」的认识对象「自相」是真实的存在,是正确认识的来源。
法称对师傅“陈那”的“三支作法”做了更改,将“因”区分为“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三大类,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因明”比量的格式。

18世纪,来自东地区,法称唐卡。法称居中目视前方面呈寂静相学者帽着僧服,身披右袒式印度袈裟右手高举左手前伸作辩经状交脚坐于法座上法称坐于茂密的果树下,枝丫果实累累,法称的身后是形状吉祥的岩石,岩石通常呈海螺状,岩面缝隙和条纹天然右旋。人们认为,与加持过的岩石形状极为相似的地区是修造寺院、庙宇、佛塔、静修洞和隐居地最吉祥的地方。水从海螺壳状的岩缝中流出,仿佛是从无量寿佛的长寿瓶中流出的甘露。在汉地艺术中,吉祥岩及瀑布般落下的水都叫做“玉泉”。下方绘制了两位跪地膜拜的外道僧人,源自法称降伏外道的典故。法座前香案上僧钵里放满水果僧钵的形状宛如一个倒扣的佛顶肉髻把佛教的最高果位比作可以直接实现空性的智慧整幅唐卡画面的布局生动灵活,吸取了汉地绘画的特点绘制的树木和山石均带有汉地技法
法称的主要著作有《大乘集菩萨学论》(藏译本署寂天著)、《金刚针论》以及《释量论》、《量决择论》、《正理一滴论》、《观相属论》、《诤正理论》、《因一滴论》、《成他相续论》,后七部合称“因明七论”。
藏传佛教将“法称”与“陈那”并列,称作“陈那法称之学”,其地位相当龙树、提婆与无著、世亲,合称此六家为“六庄严”。
18世纪,噶玛嘎孜派风格,陈那和法称唐卡。陈那正面,面寂静相,神情恬静肃穆、慈悲含情,展现其已证得甚深的般若妙智,比丘相,身着红色袈裟,左手置于胸前手托经书,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呈善跏趺坐法座上。法称坐于下方法座,仰望,其左手支于身后,右手掌心向外,伸于身前,似乎正与陈那辨论佛法、探讨经义。法称身着橘黄色袈裟,下身着红色僧裙,呈自在坐于法座上。两位主尊头后有淡淡的、透明的光晕,显示其已证得非凡法力。陈那的上方天空中示现的是普贤菩萨,身着汉式长白、衣抉飘飘安立于空中祥云中下方端坐一位噶玛噶举派红帽系上师。下方有一位赤足持杖,身着粉衣、包头巾的印度装束的行者,肩背挎篓,挎篓里装有葫芦和草药,身后有一只身形肥硕的瑞鹿。法座前方供奉一组象征七珍的红色珊瑚树彩色三睛宝石一对圆形缠枝耳环整幅唐卡里的山岩、祥云、竹都呈现给人一种宁静与祥和之感。
「法称学说汉地的传播是通过义净大师,义净认为:法称的学术贡献在“重显因明”。可是,法称的重点实际上为“量论”。“量论”将“因明”扩大为整个“认识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把“因明”只作为论辩手段的偏颇。
子乌
  • 子乌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