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六严二圣之法称
1106
法称,梵文dharmakīrti,大约生活在公元7世纪
他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因明学与唯识宗的创始人,他曾经担任过那烂陀寺的住持,也是陈那的弟子。

18世纪,噶吗呷(xiā)直派风格,画师朗卡杰,法称唐卡。法称居中,头戴印度班智达帽,侧脸,圆目睁视,嘴唇微张,似乎发出佛教正理的怒吼。上身内着僧坎,外披袒右式印度袈裟,袈裟衣褶层层相叠。身姿扭动,右手高举,左手前伸,作辩论状,下身披僧衣遮盖,双腿游戏坐于法座上。天空中浮现朵朵祥云,天空的左右两角分别是太阳和月亮。法座后是山岩和寺院(寓意法称乐于建庙的宏愿)。法座前的左侧有位跪立,左手捧经的弟子,和一位盘坐双手捧僧钵作敬献的弟子,以及一位单腿跪地的外道僧人,和一团正在燃烧的火,取自法称降伏外道的典故。法座前有供碗放着三种水果,这三种水果代表着三宝(佛、法、僧)。
据西藏的《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六章记载:
法称,出生于南印度睹梨摩罗耶国的婆罗门家族,自幼学习婆罗门的经典教理,成年后他又学习了佛法,他自称「优婆塞」。后来,法称去中印度的那烂陀寺出家,学习“唯识学”,又跟从陈那的弟子—“自在军”学习“因明学”。后来接受金刚阿阇梨的“密教灌顶”。
法称,之后决定去印度各地去游化推广大乘佛教,他先后到访过摩揭陀、马士腊、迦湿弥罗、贝拿勒斯等地。每到访一个地方,他都会捐资建寺,剃度与广收弟子。他最终逝于羯陵伽。

现代,勉唐派风格,画师丹巴绕旦,法称白描图。法称居中,头戴班智达帽,面呈微怒相,目视前方,身着右袒式印度袈裟,右手高举,左手持佛珠前伸,作辩经状,双腿呈游戏坐于法台上,背后是镶有龙饰的椅榻,法台下方镶有一只白象,源自佛陀曾把无拘无束的心境比喻为大象,白象也多用于寂止和静修中。下方有一位跪地弟子双手捧经作敬献。背后是层叠的山峦,茂密的树群,朵朵祥云浮于空中。法台前供奉了三颗宝石为一组的“三宝”,代表着得道者净化后的行为(身)、言语(语)和思想(意),和一组象征转轮王七珍的犀牛角、象牙、三睛宝石、圆形耳环、方形耳环、珊瑚树、八幅金轮。八幅金轮象征着佛陀的“八正道”,也象征着这些佛法可以传播八方。
法称,他强调「现量」的正确性,认为「现量」的认识对象「自相」是真实的存在,是正确认识的来源。
法称对师傅“陈那”的“三支作法”做了更改,将“因”区分为“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三大类,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因明”比量的格式。

18世纪,来自藏东地区,法称唐卡。法称居中,目视前方,面呈寂静相,头戴学者帽,着僧服,身披右袒式印度袈裟,右手高举,左手前伸,作辩经状,交脚坐于法座上。法称坐于茂密的果树下,枝丫果实累累,法称的身后是形状吉祥的岩石,岩石通常呈海螺状,岩面缝隙和条纹天然右旋。人们认为,与加持过的岩石形状极为相似的地区是修造寺院、庙宇、佛塔、静修洞和隐居地最吉祥的地方。水从海螺壳状的岩缝中流出,仿佛是从无量寿佛的长寿瓶中流出的甘露。在汉地艺术中,吉祥岩及瀑布般落下的水都叫做“玉泉”。下方绘制了两位跪地膜拜的外道僧人,源自法称降伏外道的典故。法座前的香案上的僧钵里放满水果,僧钵的形状宛如一个倒扣的佛顶肉髻,把佛教的最高果位比作可以直接实现空性的智慧。整幅唐卡画面的布局生动灵活,吸取了汉地绘画的特点,绘制的树木和山石均带有汉地技法。
法称的主要著作有《大乘集菩萨学论》(藏译本署寂天著)、《金刚针论》以及《释量论》、《量决择论》、《正理一滴论》、《观相属论》、《诤正理论》、《因一滴论》、《成他相续论》,后七部合称“因明七论”。
藏传佛教将“法称”与“陈那”并列,称作“陈那法称之学”,其地位相当龙树、提婆与无著、世亲,合称此六家为“六庄严”。

18世纪,噶玛嘎孜派风格,陈那和法称唐卡。陈那正面,面寂静相,神情恬静肃穆、慈悲含情,展现其已证得甚深的般若妙智,比丘相,身着红色袈裟,左手置于胸前手托经书,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呈善跏趺坐于法座上。法称坐于下方法座,面仰望状,其左手支于身后,右手掌心向外,伸于身前,似乎正与陈那辨论佛法、探讨经义。法称身着橘黄色袈裟,下身着红色僧裙,呈自在坐于法座上。两位主尊头后均有淡淡的、透明的光晕,显示其已证得非凡法力。陈那的上方天空中示现的是普贤菩萨,身着汉式长白袍、衣抉飘飘安立于空中,祥云中下方端坐一位噶玛噶举派红帽系上师。下方绘有一位赤足持杖,身着粉衣、包头巾的印度装束的行者,他肩背挎篓,挎篓里装有葫芦和草药,身后有一只身形肥硕的瑞鹿。法座前方供奉一组象征七珍的:红色珊瑚树、彩色三睛宝石、一对圆形缠枝耳环。整幅唐卡里的山岩、祥云、竹子都呈现给人一种宁静与祥和之感。
「法称学说」在汉地的传播是通过唐朝义净大师,义净认为:法称的学术贡献在“重显因明”。可是,法称的重点实际上为“量论”。“量论”将“因明”扩大为整个“认识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把“因明”只作为论辩手段的偏颇。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