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术语——喇嘛

196

喇嘛,藏文བླ་མ,英文lama,意为上师、上人,是藏传佛教中对佛法教师的尊称。类似于梵文中的guru(上师),意为具有重量的人,赋予弟子最终会体现的品质。

喇嘛(威利转写bla-ma)是 bla(上)与 ma(人)的复合词,直译为上人。译自梵文गुरु(guru),意为师、尊师、法师、上师等,它与和尚、阿阇黎的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只要是上座长老都可以称呼,例如莲师,藏文gu-lu-eng’a-zha,在藏文中会加上“guru”的称号。

梵文“Guru”,汉译为师、尊师、法师,明清之后大多从藏文直译为上师。在汉语中,泛指出家的藏传佛教僧侣。

▲Ani Fran。

在藏传佛教中,一般的僧侣称为“札巴”(grwa-pa),就是入寺学佛的人,敬称为咕修喇。女性出家僧侣称为“阿尼”(ani),敬称为阿尼喇,或更尊敬地称为杰尊喇、究嫫喇。

▲视频由阿尼·琼英卓玛演唱。

在印度佛教时期,喇嘛(lama)相对应的Guru并不是以3年闭关修行的标准来界定,而是更为严格的。藏传佛教的3年闭关修行可能是佛教传入西藏后才开始广泛的实行的。喇嘛是一种尊称,通常用于称呼长老、上座、高僧,或者完成了3年闭关修行的僧侣。此外,藏族人口语习惯把内地的法师称为“汉喇嘛”(Gyalama)。

▲选自沈卫荣著述的《想象西藏 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

自元朝开始,藏传佛教传入中原,内地习惯上以“喇嘛”泛称所有的藏传佛教僧侣,因此藏传佛教也被称为喇嘛教(音译桑结登巴)。但在明朝之后,只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拉萨活佛和日喀则活佛才能被称为喇嘛。在西藏,并不是所有的僧侣都能被称为喇嘛,有些在家修行的瑜伽士也被称为喇嘛,例如玛尔巴,而出家的僧侣则称为格隆。

喇嘛在藏传佛教中,意为精神导师。最初用于翻译“上师”,源自梵文“尊敬的”,因此只适用于寺院的住持或伟大的教师。现在,喇嘛作为尊称扩展应用于任何受尊敬的僧人或上师。事实上,西方常用的“喇嘛教”和“喇嘛庙”是对藏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寺院的错误称谓。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1650年代的蒙古或西藏的佛教祭司称为“喇嘛”,源自藏文“blama”(意为“首领、高僧”),其中b是不发音的。相关词汇包括“喇嘛教”(Lamaism)和“喇嘛制度”(lamarchy)。术语“喇嘛庙”(lamasery,指佛教寺院)出现于1849年,源自法语“lamaserie”,可能是法语中创造的一个词,类似于波斯语“sarai”(意为“客栈”,参见caravanserai)。

也许是由于早期西方学者试图理解藏传佛教时的误解,“喇嘛”在历史上曾被错误地用来描述藏传佛教的僧侣。同样,早期西方学者和西方探险家称藏传佛教为“喇嘛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自己所目睹的实际上是佛教的一种形式;他们也可能不了解藏传佛教与苯教之间的区别。

尽管“喇嘛”是一种尊称,但在藏语和学术界,“喇嘛教”一词被认为是带有轻蔑或贬义的用语。这样的称呼暗示着藏传佛教不应被称为“佛教”,而是被喇嘛捏造的。

历史上,“喇嘛”一词用于表示受人尊敬的精神导师或寺院的住持。如今,这个称呼可以作为尊称授予僧人、尼师或在家居士,特别是在宁玛派、噶举派和萨迦派中的高级密宗修行者中使用。此外,在格鲁派中,喇嘛也作为拉萨活佛或日喀则活佛头衔的一部分,也适用于转世喇嘛(祖古)的传承。一些喇嘛被认为是前世喇嘛的转世,这些后世喇嘛被称为转世喇嘛,藏文sprul-sku。与“成就喇嘛”有所区别,后者是因为在现世的修行中达到很高的证悟而获得尊敬。

▲1913年,阿尔贝·卡恩拍摄的西藏喇嘛,摄于中国北京。

格鲁派(又称黄教)中的最高转世喇嘛系统是拉萨活佛传承。喇嘛的称号授予给格鲁派的领袖,拉萨活佛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第二高的转世喇嘛系统是日喀则活佛传承,日喀则活佛管理扎什伦布寺,被视为是阿弥陀佛(月巴墨佛)的化身。其他低级别的转世喇嘛有数千名,被尊为伟大圣人或上师的转世,并分为大、中、小等级别的转世喇嘛。 这个观念可能源自印度的84大成就者(mahasiddhas)或瑜伽士的传统,其中许多人被认为是早期圣人的化身,同时结合了佛教中广泛接受的转世信仰。

▲1913年,阿尔贝·卡恩拍摄的蒙古喇嘛,摄于外蒙。

在藏传佛教的密宗道路中,喇嘛通常是密宗的精神导师,是瑜伽士和瑜伽尼的上师。因此,喇嘛被视为三根本之一(三宝的一种变体),与本尊和护法神(如空行母、护法神或其他佛教神祇)并列。喇嘛的心被认为是佛——即一个人的最高潜能,喇嘛的言语是法,喇嘛的身体则是通向觉悟之路上的向导和伴侣,这意味着喇嘛是僧团的完美体现。另一种表达喇嘛的方式是通过三身来诠释。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