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与盂兰节

493

中元节与盂兰节,是东亚民间在农历七月十五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原是中国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后被道教视为中元节是”地官赦罪日”,佛教又吸收以此日为”盂兰节”,再加上东亚巫教及民间信仰的融合,不少东亚地区会在同一日,有各式的祭祀活动。民间称这天是”七月半”、”鬼节”。

中国清代,《礼记》刻本

中元节,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周朝,最初是农民在夏末秋初这天,祭祀天神、感谢大地的节日。在《礼记》月令篇上说:“是女也(七月),农乃登榖,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在《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记载:当时农家以猪蹄、酒来祭田神,祈求五谷丰收,后来祭品不限于猪蹄与酒,祭祀场地也不限于农田之内。

中国明代,万历时期,《史记》刻本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祭祖,用新农作物等祭供,向祖先禀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都祭祀先祖,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这天也会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中国明代,正统时期,《佛说盂兰盆经》进修仪轨刻本

盂兰节,又称佛欢喜日、盂兰盆节,梵文Ullambana,意译“救倒悬”,”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弟子目犍连在佛陀指点去地狱救母的传说。从中国南北朝梁武帝时(大同四年)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举办盂兰盆会的传统,主旨是拜祭先祖,祈求吉祥平安。盂兰盆会一般在七月十五中元节举行,供品主要为各式蔬果,饭食。与盂兰盆供器相仿的瓷塑供器有八吉祥、七珍等。

目连救母,立轴画

盂兰节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佛教称“僧自恣日”或“佛欢喜日”。僧侣会在这天集会,不分大小,都可相互提出意见或看法;从而看作是提升自我的一种方式。

依照原始佛教的制度,僧侣每逢雨季时,都会集合在一起修行,称”结夏安居”(佛教术语。指的是古印度在雨季的三个月期间,僧侣集结在一起修行的制度,在这期间僧侣不允许随意外出)。

南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的盂兰节开始于佛历的第十一次满月后,大约是阳历十月。

中国清代,佛陀在鹿野苑的菩提树下,初次为五比丘说法,铜鎏金造像

中国汉传佛教的结夏安居,改在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因为中国的气候和印度不同),经过三个月的精进修行后,僧侣们向佛陀展示自己的修行成果,佛陀为此而感到欢喜和欣慰,所以七月十五日这天又被称为”佛欢喜日”或”佛自恣日”。

佛教徒,会在这天以盂兰盆供奉”佛、法、僧”(三宝)、”普济六道众生”、”以大功大德回向累世父母”、”用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传扬孝亲的美德”。

中国清代,乾隆时期,盂兰盆供器粉彩。本组供器分为供品及底座两部分,其中供品以黄地粉彩绘制花卉做圆框,内部镂雕盂兰盆供器,分为寿桃供、声供、食供等;下部底座又可分为三段:最上方台座装饰层叠莲花,下方基座则以斗彩绘莲瓣纹,中部镂雕变体花卉作为连接。整器造型的工艺复杂,色彩富丽堂皇,绘画精细,雕琢细腻,斗彩与粉彩搭配运用,也甚为少见。器底饰有松石绿釉,中心以红彩书写“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道教出现后,加入了道教的仪轨,这天也是道教的”中元地官宝诞”日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在原先的祭祖习俗上,又加入了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逐渐从个人的祖先扩大到一切亡魂。

17世纪,地官大帝铜鎏金坐像。此尊是道教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之一的地官大帝形象,地官头戴宰相帽,络腮长髯,身着宽袖官衣,腰扎玉带,手执天笏(上端缺失),下承木座。
三官大帝是道教,所尊奉的三位天神: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地位次于玉帝,统御万灵。

道教是为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与佛教作功德积累令父母、先祖解脱的目的相似,又与华人传统的”孝道”相符,最终信众将佛教、道教的习俗结合融入。

由于道教的地官赦罪日是祭祀一切亡魂的日子,佛教法会中的施众僧又演变为施饿鬼的仪式,后来民间传说,在这一天地府大门会全开,阴间的鬼魂会被释放出来,由冥间使者”面燃大士”管理。

中国清代,中元地官图卷轴画,金延标绘

有子孙后代祭祀的鬼魂会回到家中的牌位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则会四处徘徊寻找食物。基于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惠及众鬼的思想,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的布施活动,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亡魂祸害人间,又或祈求忘魂帮助去除疫病及保佑平安。因此,这一天就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中元普渡”,后来在民间又衍变发展成更为盛大的祭典,融入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和仪式,又称”盂兰盛会”、”中元法会”、”中元建醮”等。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