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菩萨
维摩诘,梵文Vimalakirti,亦译‘毗磨罗诘’、‘维摩罗诘’、‘毗摩罗诘利帝’等,略作‘维摩’,意译‘无垢称’、‘净名’、‘灭垢鸣’等。他是佛陀在世时,大乘佛教第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
据《维摩诘经》记载:他是佛陀在世时,一位来自古印度毗舍离城的大乘居士。他居住在闹市中,资产无量,结交权臣后妃,入诸婬舍、酒肆。但精通佛理,辩才无碍,神通广大,从心所欲,因大慈大悲而善权方便,入世俗中普度众生。他原本是阿閦如来(不动如来),从妙喜国化生于此,委身在俗,来辅助佛陀教化众生。
有一次,毗舍离城五百长者子往诣佛所,请佛说法。维摩诘称病不去,说自己的病是‘以众生病,是故我病’。
佛陀令文殊菩萨等前往探病,维摩诘便与文殊菩萨,往复问答,探讨、揭示空、无相等大乘深义,标示为‘不二法门’。他论述:达到解脱不一定要过严格的出家修行生活,关键是在于主观修养,‘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彩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认为此乃‘通达佛道’,为真正的‘菩萨行’。
维摩诘欲医治的‘病’,并不是指生理上的症状,而是指精神层面的症状。涤除病根的方法,就是向众生传授可以解缚的「不二法门」,让众生去亲证‘空性’的本来无生,就能明白‘病’的根源,则源自于‘执著’。
维摩诘示疾而引得大众前去询疾问病,维摩诘也可借此因缘为众生说法,并提出与之相关的种种设问,继而向大众亲授‘空观’。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后世的大乘佛教,特别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禅宗。
维摩诘在中国历代士大夫阶层中都很有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的南朝–谢灵运、南梁的昭明太子(萧统)自号‘维摩诘’;在中国唐代的王维、李白,都尊奉‘维摩诘居士’。其中王维的母亲因为精通佛学,所以为儿子取名‘维’,字摩诘,号维摩诘居士。
自中国的隋、唐朝以来,关于维摩诘与文殊菩萨对谈的艺术作品就有很多,如绘画、雕刻、戏剧、变文等。又因维摩的居室方广一丈,变化无方,能容无数天人而不迫窄,亦称‘维摩方丈’、‘净名居士方丈’。
自中国的隋、唐朝以来,关于维摩诘与文殊菩萨对谈的艺术作品就有很多,如绘画、雕刻、戏剧、变文等。又因维摩的居室方广一丈,变化无方,能容无数天人而不迫窄,亦称‘维摩方丈’、‘净名居士方丈’。
《维摩诘经》是记录维摩诘与佛弟子的往来辩论,概述了大乘佛教的很多基本理论问题,贯穿整部经的是‘心净则佛土净’、‘亦入世亦出世’及‘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也是禅宗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及经典的依据。
维摩诘是大乘佛教典籍《维摩诘经》的主角:此经的文采丰富,深奥玄妙,中心思想是「不二法门」,即超越世间种种的相对性,悟入无二无别,平等一如的境地。
在大乘佛教的《维摩诘经》等典籍中,对声闻、解脱道修行,是持批判态度。但我们要知道,这是针对执著”声闻、解脱道”为究竟,而作出的批判,并不是批判”解脱道”的修行。事实上,菩萨道就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