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罗汉
阿罗汉,梵文Arhat、巴利文Arahant,又译”阿罗诃”,意译”杀贼”、”应供”、”无生”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在汉译中又简称为”罗汉”。
“阿罗汉”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陀”三转法轮”、”解脱道”的教导、修习”四念处”、”十二因缘观”、”四圣谛”、”八圣道”;于”蕴、处、界”观行一切有为法的刹那”生灭”、”空”、”无常”、”苦”、”无我”,进而断尽”我见”、”我执”、”三界贪爱”、;”无明”及所有烦恼,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不受后有于”三界中出生”、”脱离生死轮回之苦”,而进入”无余涅槃界”的圣者。佛陀的十个名号中,也包括了”阿罗汉”,汉译为“应供”。
十六罗汉,又称”十六阿罗汉”、”十六尊者”;他们是佛陀在世时的得道弟子。后来十六罗汉传入中国后,大约在中国唐代末期至五代十国时演变为”十八罗汉”。
在大乘佛教中”罗汉”果位低于”佛”、”菩萨”,属于第四等果位。但在上座部佛教中”罗汉”,却是僧人修行后,达到的最高果位。
在公元2世纪,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的庆友尊者在《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记载了:佛陀临涅槃时,嘱咐十六罗汉不入涅槃,留在世间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在原始佛教的佛经中,只是记录十六罗汉有人名,但没有详细列出他们的名字。
在中国北凉时期,道泰法师翻译的《入大乘论》记载:“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布在诸处……守护佛法。”
在中国隋朝,智顗法师讲说的《法华文句》只记载了:“准《宝云经》(由中国南梁时期,曼陀罗仙法师翻译)第七,佛陀记十六罗汉令持佛法,至后佛出方得入灭。彼经一一皆列住处、人名、数等。彼经一一皆列住处、人名、数等。故诸圣者皆于佛前各各发誓言:我等以神力故弘护是经,不般涅槃。宾头卢、罗睺罗在十六数,却不云迦叶。”
中国西晋时期,竺法护法师翻译《弥勒下生经》记载:“所谓大迦叶比丘、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罗睺罗)上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
在中国唐朝时期,玄奘法师翻译《法住记》时,才将十六罗汉的名字译成汉语,从此才有人认识”十六罗汉”的名字。
依据中国唐代时期,玄奘法师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法住记》),十六罗汉的流传造像如下,与我们常见怪异的罗汉相不同;这些罗汉以及他们的眷属(即闻道受教而亲近或顺从的人),面部表情都是温和与安祥。
第一尊者:宾度罗跋啰惰阇,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
第二尊者:迦诺迦伐蹉,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
第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阇,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东胜身洲
第四尊者:苏频陀,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
第五尊者:诺距罗,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瞻部洲
第六尊者:跋陀罗,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
第七尊者:迦理迦,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伽荼洲
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刺拏洲
第九尊者:戌博迦,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
第十尊者:半托迦,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
第十一尊者:罗怙罗,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毕利飏瞿洲
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与自眷属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半度波山
第十三尊者:因揭陀,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中
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与自眷属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第十五尊者:阿氏多,与自眷属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鹫峰山中
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与自眷属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