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分裂时期

101

吐蕃分裂时期,藏文སིལ་ཆད་དུ་འཆད་པ,意为支离破碎,英文Era of fragmentation in tibet。这一时期指的是西藏吐蕃王朝在公元877年至公元1264年期间,由于吐蕃内乱和臣民大反叛,导致了吐蕃王朝的崩溃,分裂出多个各自为政的小国。

公元842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藏文གླང་དར་མ།)被刺杀后,他的长子云丹(藏文ཁྲི་ལྡེ་ཡུམ་བརྟན་)与遗腹子俄松(藏文མངའ་བདག་འོད་སྲུང།)之间为了争夺赞普之位,双方的支持者在吐蕃境内发动了大规模的战役。这场战役被称为“伍约之战”(དབུ་གཡོར་འབྲུག་པ),象征着吐蕃王朝内部权力的激烈争夺。在这场战役中,云丹以拉萨小昭寺一带为据点,而俄松以雅隆昌珠寺一带为据点。因此在敦煌出土的文献中,这场战役又被称作“中左之战”,这一名称体现了双方势力在地理上的分布和对抗态势。

▲选自巴拉·祖拉陈哇著述,黄顥翻译的《贤者喜宴》。

吐蕃内乱长达23年,加上瘟疫、饥荒的不断发生,导致奴隶们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纷纷揭竿而起,发动起义。

公元869年,阴土牛年反上大叛变(ས་མོ་གླང་ལ་གྱེན་ལོག་བྱུང)爆发。起义军首领不仅挖掘了赞普的陵墓,还大肆屠杀赞普宗族和贵族,这一事件标志着赞普宗族的威权彻底崩溃。自此,吐蕃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吐蕃王国名存实亡。

然而,这些起义军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目标,最终没能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并被吐蕃王贵族镇压并利用,起义以失败告终。吐蕃再也没有统一各部,形成了多个割据势力并存的局面。

▲敦煌文献,《吐蕃赞普传记》手卷写本第1页,现收藏于法国国家博物馆。

关于云丹的死因,历史记载存在不同的说法。《汉藏史书》记载云丹死于36岁,没有陵墓;而《雍仲本教目录》则记载云丹是被仲康甫刺杀。云丹死后,他的儿子赤德贡宁继位,逐渐在拉萨地区形成了拉萨王系。

▲古格遗址。

俄松的儿子贝考赞被杀后,他的孙子吉德尼玛衮逃亡至阿里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古格王朝。

公元11世纪,吐蕃各部逐渐稳定下来,形成了多个割据的王系政权。除了古格和拉萨两个王系外,还有拉达克、雅隆觉阿、普兰、亚泽等王系,以及甘肃、青海一带的唃厮啰政权。

▲吐蕃分裂时期,藏传佛教各教派势力范围。

尽管吐蕃分裂时期的统治者们各自为政,但在文化上却迎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学说和教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后世的西藏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藏传佛教再次迎来了兴盛。

▲辽朝、北宋、西夏的三国疆域。

公元960年(建隆元年),中原地区宋朝建立。由于地理因素,宋朝与远离汉族地区的卫藏等地藏族各部联系较少,但与邻近汉族地区的甘、青、川、滇藏族各部保持着较为密切的交往。这种相对隔绝的状态使西藏在宋朝时期避免了与中原的直接冲突,也使得宋朝得以专注得对抗辽朝、西夏和金朝。

▲热隆寺壁画。

公元1042年,印度高僧阿底峡(藏文ཇོ་བོ་རྗེ་དཔལ་ལྡན་ཨ་ཏི་ཤ་)应邀前来西藏,重建僧伽,弘传中观应成派教义,史称藏传佛教“后弘期”。同时,仁钦桑波(藏文རིན་ཆེན་བཟང་པོ་)在古格地区翻译了大量的经论,史称“上路弘法”。

▲18世纪,萨班唐卡。

公元1240年,蒙古可汗窝阔台的次子阔端领命攻打西藏,试图借此牵制南宋朝。然而,他们发现西藏各地实际上都是各自为政,难以统一。于是,阔端将西藏最具实力的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藏文ཆོས་རྗེ་ས་སྐྱ་པཎྜི་ཏ་ཀུན་དགའ་རྒྱལ་མཚན།)请到凉州,商讨西藏归顺事宜,这就是著名的凉州会盟。会盟后,萨迦·班智达成功说服阔端皈依藏传佛教,西藏与蒙古开始建立友好的供施关系。

▲忽必烈像。

公元1264年,忽必烈在西藏设立了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元世祖册封萨迦派法王八思巴(藏文འགྲོ་མགོན་ཆོས་རྒྱལ་འཕགས་པ)为国师,并授予玉印,任命萨迦派首领统领西藏全境的政教事务,正式开启了西藏政教合一的萨迦政权。

藏学家朱塞佩·图齐认为:“在阔端手里,蒙古第一次有效地占有了藏地”。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帕木竹巴在元末明初取代了萨迦巴的势力,帕竹噶举派及其支派在帕竹统治时期兴盛了起来。

▲帕木竹巴世系图。

自从吐蕃分裂时期结束后,西藏进入了近500年的教派统治时期,各种教派和学说在西藏这片土地上继续繁荣发展。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