旃檀瑞像,最早的佛陀造像
旃檀,梵文Candana,又名”旃檀娜”,意译”与乐”,它是一种珍稀的树种。主要产自古印度南部的摩罗耶山,因为摩罗耶山的形状像牛头,又命名为”牛头旃檀”。据《本草图经》(由中国宋代的宋颂编撰)记载:檀香可分白檀、黄檀、紫檀,从古至今也把”紫檀”称为”旃檀”。不过”紫檀”是檀香的另一品种,并不是现在通用的”紫檀木”。
旃檀瑞像,藏文tsan-dan-jobo。因为这尊佛像再现了佛陀的三十二种瑞相,所以被称为‘瑞像’。
公元3世纪时,从天竺传入西域的龟兹;4世纪时由鸠摩罗什携至凉州(今甘肃武威);后来辗转流传至长安、江南、淮南、汴京、北京等各处,被中国的历代帝王奉祀。
在中国清代,康熙帝在皇城西侧专门为建了弘仁寺,来供奉旃檀佛像。到了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此寺被毁,而旃檀瑞像也随之不知去向。
记载此尊佛像的典籍分有:
汉文有7世纪《四分律刑事钞》汉文,11世纪的《资持记》,14世纪初元程巨夫的《旃檀瑞像殿记》(1316),17世纪的《旃檀像西来历代传祀记》(1666);藏文有13世纪中的《tsan-dan-jo-wovi-lo-rgyas》,收入在北京版的《丹珠尔》ru字函,原是从维吾尔文翻译成藏文;汉文则译为《旃檀瑞像来仪记略》(1263),17世纪章嘉国师的《旃檀佛像史略及绕礼功德》(未完稿)等。
临摹绘此尊佛画像有元脱因1325年所刻和1589年通月重刻的石碑。详细描述此尊佛像的文字有高士奇(1644-1703)的《金鳌退食笔记》。
据《杂阿含经 506经》、《地藏王本愿经》等佛教经论记载:佛陀成道后,应”帝释天”(即忉利天宫的主人)的邀请,升上”忉利天”宫(即三十三天。是佛教世界观中欲界的第二层天)为自己的母亲(摩耶夫人)宣说佛法,数月未还;而人间的”优慎王”(佛陀在世时,古印度憍赏弥国的国王)倍感思念佛陀,请目犍连尊者见证,特命人根据佛陀的真身,用”牛头旃檀”木雕刻成佛陀身像。当佛陀从忉利天宫返回人间后,”旃檀佛”像就升空谒佛,佛陀为此尊”旃檀佛像”摩顶受记说:我灭度千年后,汝往震旦,广利人天”。后来,这尊旃檀佛像流传到了中国,并在中国演绎了时间久远、内容神奇的佛像故事。
早期的”旃檀佛像”,多以木头制作,并成为一种固定样式。后来,不论是木雕、铜铸、泥塑等塑造为相同样式的”佛陀”,统称”旃檀佛像”。也是”佛陀”形象中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的一种造像,尤被中国的历朝历代皇帝所重视。
塑像的固定样式是:右手结无畏印、左手结施与愿印,身着通肩袈裟,袈裟紧贴身上,衣褶呈现水波纹(非常明显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