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史——藏军(清朝)

123

藏军是清朝时期存在于西藏地区的陆军,受清朝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噶厦政府共同领导。

原本,卫藏(དབུས་གཙང)地区没有正式的军队,遇到战事只能临时征调民众充当兵员,这种方式不仅作战能力不足,还经常骚扰百姓,造成很大的危害。在准噶尔势力被逐出西藏之后,西藏郡王颇罗鼐(མི་དབང་ཕོ་ལྷ་ནས་)在拉萨北郊建立了扎什营城,并训练了一支包括1万骑兵和1.5万步兵的藏军。从此,西藏有了相对齐备的骑兵和武器装备,并且经过专业训练的常备职业军队。他们在通往准噶尔的道路上设置了严密的卡伦(关卡),准噶尔从此不敢再侵扰西藏。由于这支部队不驻扎在拉萨附近,因此它没有参与1750年珠尔默特那木札勒(གྱུར་མེད་རྣམ་རྒྱལ,颇罗鼐次子)的叛乱。

虽然,《西藏善后章程》(《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并未解散这支部队,但经过噶厦的改组后,藏军没有获得与颇罗鼐时期同样的支持,导致藏军的战斗力逐渐下降,这一点在后来应对廓尔喀入侵时尤为明显。

default

清·乾隆53年(1788年)和乾隆56年(1791年),廓尔喀两次入侵西藏,藏军均是迅速溃败。

清·乾隆57年(1792年),福康安(1754~1796)率领清军成功击退了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军队。

福康安在呈报给乾隆帝的奏章中评论藏军时提到:

卫藏地方久涵圣泽,人不知兵,番民习俗唯知诵经奉佛,于军旅之事平日并不讲求。及廓尔喀两次滋事,藏内番兵乘间即逃,遇敌即退,不能守御出力,固由番兵等怯懦性成,亦因平日练兵无道,毫无法制,势难使之振作。

之后,乾隆帝(1711~1799)采纳了福康安关于整顿番兵、组建正规藏军的建议,于乾隆58年(1793年)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章程决定在西藏编制三千一百六十二名藏军,并部署三千四百五十名清军,分别驻扎拉萨(ལྷ་ས་)、日喀则(གཞིས་ཀ་རྩེ་གྲོང་ཁྱེར།)、江孜(རྒྱལ་རྩེ་རྫོང་།)和定日(དིང་རི་རྫོང་།)。组建后的藏军属于清朝正规军,享受清政府全额财政支持,兵员编制、升迁制度以及粮饷待遇均需按照清朝廷的规定执行。

“这次呈请大皇帝批准,成立三千名正规军队:前、后藏各驻一千名,江孜驻五百名,定日驻五百名,以上兵员由各主要地区征调,每五百名兵员委一代本管理。”

福康安组建的代本军中,一半的士兵使用火枪,30%使用弓箭,剩下20%则装备刀矛、藤牌,并配备了十四门新式劈山炮。

▲金陵机器制造局自制的格林快炮。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期间,英帝国怂恿锡克王国所属查谟土邦的大君古拉卜·辛格,于1841年派遣著名的多格拉人(《清实录》卷370称“森巴夷番”)将领左拉瓦尔·辛格(《清实录》称“倭色尔”),入侵西藏。左拉瓦尔·辛格征服了巴尔蒂斯坦后,并未撤回克什米尔,而是继续驻守在1834年已被征服的拉达克。他率领部5000部属及数千巴尔蒂人、达拉克人,入侵西藏,企图征服拉萨。在占领了达坝、噶尔、杂仁等地后,深入藏境12站,行军1700多华里。噶厦组织了外藏军队1000余人,拉萨及附近士兵300人,另加1000余名民兵迎战,还增派了500名援军。战斗中,藏军运用了存有的劈山炮作为主要武器。

▲拉达克境内的左拉瓦尔城堡。

1841年12月10日,在海拔4500米的一片平原上,藏军与谢脱拉(Shatra)(《清史稿》卷525称“戴琫”领兵,噶布伦尔等四面夹攻)率领的部队进行决战。

12月12日,左拉瓦尔·辛格的军队全军覆没,他本人右肩中弹,随后被藏军长矛刺入胸膛,阵亡。仅有25名士兵逃回克什米尔汇报战报。836名俘虏在拉萨受到噶厦政府的善待。

1841年11月中旬,大金川千总阿木穰和瓦寺土舍索诺木文茂、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率领近千名藏兵,从阿坝出征,参与奕经将军策划针对入侵浙江东部英帝军的一次大规模反击战,最终以失败告终,史称浙东之战。由于这场战争发起日期定于虎年、虎月、虎日、虎时、以生肖属虎的宁夏镇总兵段永福为指挥官以及进攻目标位洋人,又称为“五虎灭羊(洋)之战”。在《圣武记》中,魏源对这些藏兵的英勇表现予以称赞“金川兵一可当十”,他们骁勇善战,善于使用鸟枪,百步之内命中率极高。

1842年3月10日四更时分,中国军队开始进攻英军据守的宁波府城。阿木穰率领四百藏兵作为先锋,冲击西门。在巷战中,阿木穰和一百多名藏族士兵英勇战死。

“ 他们的尸体厚厚地乱摊在四旁,说明他们是一种魁梧而壮健的人种……据说他们曾经决定不战胜即战死。他们的帽子具有一种特别不普通的样子,是用老虎面部的皮制的,附有老虎尾巴垂在他们身后。阵亡者身上每人有五六元,因此可以合理假定是发钱给他们,诱使他们进攻。 ”——英军海军上尉宾汉,《英军在华作战记》

史学家夏燮在《中西纪事》中评价道:“四川土司一军首入郡中,其死事尤为惨烈。”

1842年3月15日,英军猛烈进攻大宝山营地,镇海总兵朱贵和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等人壮烈阵亡。

为了纪念抗英烈士,慈城的百姓于1843年捐资在大宝山西侧建造了一座祠堂,命名为高节祠,并在祠堂内立起武显朱将军庙碑。

庙碑以及《慈溪县志》记载道:“绅士议为大金川土司阿木穰、瓦寺土司喀克英里先于攻复郡城阵亡,忠义气合,可以附祀。”

清·道光26年(1846年),驻藏大臣琦善对藏军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原有的体制改为汉藏分理,即驻藏清军仍由驻藏大臣管辖,但藏军中的6个代本及3000名士兵则改由噶厦政府直接管辖,负责西藏的地方治安事务。使得清朝廷事实上放弃了对藏军的直接管理。

1888年1月下旬,英帝国在藏锡边境的隆吐山地区集结。

2月,英军与藏军爆发零星冲突,至3月底,英军损失了100余名士兵和1名军官。随后,英军调来大炮等重武器,通过密集的炮火压制并击退了藏军,很快长驱直入,迅速占领了纳塘。

Lhasa, die Neujahrsparade des modernen Militärs vor dem Potala

5月22日,3000余名藏军对盘踞在纳塘的英军营地发起了夜袭。但是,驻藏大臣升泰认为隆吐山属于锡金,要求藏军停止对英军的抵抗。

9月,英军发动了捻那和都纳之战,升泰与英方谈判,并签订了《中英藏印条约》。

1913年,第13世拉萨活佛设立马基康,藏文དམག་སྤྱི་ཁང,即藏军总司令部,负责全藏军务的最高指挥。马基康下设扎康(军械局)、颇康(供给局)和洛局康(训练局),分别管理藏军的武器装备、后勤供给和军事训练等事务。但是,出兵作战等重大事务决策需呈报噶厦政府及拉萨活佛批准。马基康的“马基”意为总司令,常设僧俗各1人,由DLLM任命,通常由三品扎萨克担任。首任总司令为擦绒·达桑占堆(ཚ་རོང་ཟླ་བཟང་དགྲ་འདུལ་,1888~1959),副总司令为赤门·罗布旺杰(ཁྲི་སམོན་ནོར་པུ་དབྱང་རྒྱལ་,1874~1954)。

Lhasa, die Generäle, Zuschauer, Festordner

藏军的最大编制单位为“玛噶”,意为兵营,相当于团。规模较大的“玛噶”有1500人,一般规模为500人~1000人。最初藏军共编制十个团,按藏文三十个字母的顺序,依次命名为:

噶当玛噶—第一团

卡当玛噶—第二团

喀当玛噶—第三团

咬当玛噶—第四团 

贾当玛噶—第五团 

恰当玛噶—第六团 

甲当玛噶—第七团 

惹当玛噶—第八团 

打当玛噶—第九团 

地当玛噶—第十团

*到1950年秋冬的昌都战役前后,藏军扩编至16个团,增加了第11、13、14、15、16、17团。但因藏语中的“12”与“病”同音,被认为不吉利,因此没有12团。

Lhasa, Neujahrsparade, Krieger

乾隆58年(公元1793年)颁布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详细规定了藏军的编制体系:

代本,藏文མདའ་དཔོན,音译为“戴琫”或“代奔”,负责指挥一个玛噶,即500名士兵,职务相当于团长。代本,意为掌箭官或弓箭长,最初这个职位是世袭的。福康安建议改革世袭制,改由驻藏大臣与DLLM共同挑选年轻有为者担任,并授予四品官衔,颁发执照。代本以下设2名如本。

如本,意为部队长,负责管理一个如喀(意为队伍、营),即250名士兵,职务相当于营长。如本下设两名甲本。

甲本,意为百伕长,负责管理125名士兵,职务相当于连长。甲本下设5名定本。

甲校,意为百人单位,长官为甲本。

定本,意为分队长,负责管理25名士兵,职务相当于排长。

定校、协敖,意为小单位,长官为定本。

九校,意为十人单位,长官为九本,意为十伕长,职务相当于班长。

阿校,意为五人单位,长官为阿本,意为五伕长,职务相当于小组长。

Lhasa, Festhandlungen: Tänze, Paraden, Zuschauer anlässlich des letzten Tages des Neujahrsfestes (Orakel)

*代本由噶厦政府提名,DLLM批准;如本由马基提名,噶厦任免;如本以下军官则由马基康直接任命。如本以上军官通常从贵族中选拔,平民出身的军官最高可任如本。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