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用彤

143

汤用彤,字锡予,1893年~1964年(生卒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学者,同时还是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他精通梵语、巴利语、英语和日语,曾担任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以及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893年8月4日,汤用彤出生在甘肃渭源,他的父亲名叫汤霖(字雨三),为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进士。

1893年~1897年,汤霖担任兰州府渭源知县。

1898年,汤霖卸任知县后,他先后在兰州和北京开设学馆,从事教学工作。汤用彤在父亲开设的学馆接受启蒙教育。

1908年,汤用彤入读顺天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1912年,汤用彤考入清华学校。1916年,汤用彤毕业。在清华学习的5年时间里,他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基本训练,并深受美国耶鲁大学的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校风的熏陶。在清华期间,他与同学吴宓、柳诒徵志趣相投,并互为好友。之后,汤用彤留校担任国文教师,同时兼任《清华周刊》总编。

1917年,汤用彤前往美国留学,在哈姆莱大学修习社会学与政治学。

1918年,汤用彤转入哈佛大学,并获得了硕士学位。由于才学出众,他与陈寅恪、吴宓一起被誉为“哈佛三杰”。

1922年,正值新旧文化、中西文化、问题与主义、科学与玄学之争等学术争议激化的时候,汤用彤受梅光迪、吴宓之邀,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

1925年,汤用彤担任系主任。同时,他开始为《学衡》、《内学》、《史学杂志》等期刊撰写稿件。

1926年,汤用彤转去南开大学,担任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他在南开大学开设了包括佛学史、宗教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纲要、逻辑、西洋哲学史、现今哲学、实用主义等课程,并担任《南开大学周刊》顾问。1927年,汤用彤返回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

1930年,蒋梦麟接任北大校长后,邀请汤用彤前往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

1935年,汤用彤出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

1937年10月,汤用彤与钱穆、贺麟等人前往天津,之后乘船前往香港。不久后,又前往长沙。

1938年春,汤用彤按照联大安排,从桂林穿过镇南关前往越南河内,随后从河内转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最初设在蒙自,后来迁至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开学后,汤用彤担任哲学心理教育系主任,同时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39年暑假将至,汤前往上海携带眷属返回昆明。

1945年,汤用彤代理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一职。1946年,北京大学从昆明迁回北京,汤用彤恢复了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职务。

1947年,汤用彤受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办事处主任。随后,他受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陈世骧教授之邀,前往加州讲授《魏晋南北朝思想史》、《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等课程。

1948年,汤用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届院士。

1949年2月~1951年9月,汤用彤被委任为北大校务委员会主席。

1951年10月,汤用彤出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3年,汤用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4年,中国史学会公布第一届理事会名单,郭沫若担任主席,吴玉章、范文澜担任副主席,汤用彤担任理。然而,不久之后,他被诊断为脑溢血。

1955年,汤用彤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1964年,汤用彤脑溢血复发,于5月1日在北京去世。汤用彤的夫人是张敬平,他们育有2子2女。

汤用彤的儿子汤一介表示:“父亲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1949年以前取得的,之后就没有写出过像样的学术著作,只偶尔写一些考证的小文章,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书,查资料,写读书札记”。

汤用彤先生对中国佛教史的整理以及对魏晋玄学的开掘为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哲学史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国内外汉学和佛学研究学者的广泛赞誉。他的代表作包括《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中许多论点被视为不可忽视的经典观点。其他重要著作还包括《理学、玄学、佛学》、《隋唐佛教史稿》和《印度哲学史略》。

汤用彤自称“幼承庭训,早览乙部(乙部指四部分类法中的史部,即早读史书之意)”,这表明他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早期就开始涉足历史文献的阅读。他对佛教文化的钟爱可能与故乡浓厚的宗教氛围有关。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