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乐耳传——密勒日巴尊者
密勒日巴,藏文རྗེ་བཙུན་མི་ལ་རས་པ,英文Milarepa,又译米拉日巴、弥拉惹巴;1052年-1135年(生卒年有不同记载),他是噶举派的著名祖师、大成就者和诗人,法名喜笑金刚、密勒金刚幢,师承于玛尔巴译师(མར་པ་ལོ་ཙཱ་བ་ཆོས་ཀྱི་བློ་གྲོས་,1012–1097)。密勒日巴年轻时犯下杀业而知名,后悔悟皈依佛教,成为一名虔诚的修行者,并通过严格的修行达到大成就。
密勒日巴在噶举派中地位崇高,被誉为西藏最著名的瑜伽士和诗人之一。他的教法在藏传佛教各宗派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特别是他攀登冈仁波齐山的故事,更成为藏文化中的经典传说。他以自身修行成就和弘法壮举成为信众们的榜样与激励之源。密勒日巴的传教方式独特,常以歌唱的方式教授弟子,使他的教法更具感染力。
《密勒日巴传及道歌》是关于密勒日巴最著名的传记,由疯行者仓雍·嘿噜嘎 (Tsangnyön Heruka)于15世纪编撰,基于早期的记载汇编而成。此书至今广受欢迎,现今流传的密勒日巴故事大多源自这部传记,同时也通过口耳相传和遗物(如他的熊皮外套)得以保存。尽管作为历史人物的确凿记录有限,密勒日巴仍被藏传佛教各宗派视为“虔诚和修行成就的典范”,他的生平奠定了噶举派的传承基础,确立了成为噶举派核心人物和教义流传的根基。
根据《密勒日巴传》记载,密勒日巴出生在今吉隆地区的一个富裕家庭。 父亲去世后,伯父和姑母霸占家产,使家庭陷入贫困。在母亲的要求下,密勒日巴学习巫术并复仇,导致多人丧命。后因悔恨而皈依佛教,并成为玛尔巴译师的弟子。
玛尔巴译师在教授教法前对密勒日巴进行了多次考验,要求他建造并拆毁三座佛塔,最后命他修建了一座多层塔,这座塔至今仍保存在洛扎,就是色喀古托寺的“九层公子塔”。通过这些考验,玛尔巴译师净化了密勒日巴的恶业,并传授他噶举派的深奥教法。
随后,玛尔巴译师向密勒日巴进行了密宗的灌顶,并传授内火冥想(གཏུམ་མོ་)、耳传(སྙན་བརྒྱུད)和大手印(ཕྱག་ཆེན་)等教法。玛尔巴译师叮嘱密勒日巴前往洞穴和山中独自修行。
密勒日巴在雪山中长期苦修,生活艰辛,常以野荨麻充饥,身形消瘦,最终修成拙火神通,获得深厚的法喜与温暖。据传记记载,经过多年的修行,密勒日巴对实相本质有了深刻体验。
1993年,一位西方人士拍摄了以聂拉木的潘杰林寺及寺旁的密勒日巴修行洞为主题的艺术摄影作品。
在西藏和尼泊尔境内还保存有很多与密勒日巴相关的修行洞。其中一个位于尼泊尔甘达基省的安纳布尔纳环线上,靠近马南镇。另一个著名的修行洞靠近措姆山谷,与西藏接壤,坐标为北纬28.52度、东经85.08度,海拔3330米。这个修行洞内岩石上印有密勒日巴的足迹,还设有2个神龛。
在一些记载中,密勒日巴随玛尔巴译师前往印度,寻求玛尔巴的上师对最终觉悟的解答,但即使上师也无法完全揭示其中奥秘。密勒日巴因此继续独自修行,最终实现觉悟,成为一位完全开悟的瑜伽士,并宽恕了导致他家庭破裂的姑母。
根据洛佩兹(Donald S. Lopez Jr.)教授的研究,《密勒日巴传》反映了15世纪西藏对佛教的理解,包含了佛教的核心术语和教义。仓雍·嘿噜嘎在编写《密勒日巴传》时,努力建立噶举传统与印度悉达传承的联系,将玛尔巴译师描述为那洛巴的弟子,尽管那洛巴在玛尔巴前往印度时已去世。
洛佩兹指出,仓雍·嘿噜嘎(གཙང་སྨྱོན་ཧེ་རུ་ཀ་,1452-1507)借鉴了佛陀传记的风格,将密勒日巴塑造成藏地的”佛陀“形象,强调他无需前往印度或直接接受印度上师的教导便获得证悟。密勒日巴的生平展现了密宗快速解脱的方法,通过一生的修行便可获得解脱。他的传记详细描述了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过程,直至成就大手印,从而“自然觉悟心灵最深层的本质。”密勒日巴在教诲藏地僧众时也常提到佛教的基本教义,如“无常、轮回之苦、死亡的必然性与不可预知性,以及愚昧行为带来的恶果轮回。”他的生命示范了,即使曾有杀业的人,也能通过修行转化并成佛。
洛佩兹进一步指出,《密勒日巴传》描绘了世俗世界与神圣世界的两个平行面向,最终两者合而为一,展示出世界本身即为神圣的意义。
密勒日巴最著名的弟子是冈波巴(སྒམ་པོ་པ,1079-1153)。冈波巴的四位主要弟子分别创立了噶举传承的四大支派:跋绒噶举(འབའ་རོམ་བཀའ་བརྒྱུད།/Barom Kagyu)、噶玛噶举(ཀརྨ་བཀའ་བརྒྱུད/Karma Kagyu)、帕竹噶举(ཕག་གྲུ་བཀའ་བརྒྱུད/Phagdru Kagyu)和采巴噶举(ཚལ་པ་བཀའ་བརྒྱུད།/Tshalpa Kagyu)。
密勒日巴的另一位弟子、瑜伽士热穹巴 (རས་ཆུང་རྡོ་རྗེ་གྲགས་པ་,1083-1161) 对噶玛噶举传承贡献良多,并传授给第1世噶玛巴杜松钦巴(དུས་གསུམ་མཁྱེན་པ་,1110-1193)的老师。
冈波巴遇到杜松钦巴时告诉弟子:“他假装是我的弟子,为未来众生守护我的传承,实则早已达成修行的最终目标。”
密勒日巴备受赞誉的道歌集《十万道歌集》极具影响力。早期的《密勒日巴传记》因加入了这些道歌而更加丰富,并在第十一章中对道歌进行了总结与概述。
1962年,东方研究基金会首次将《道歌集》译成英文出版。
1999年,张澄基(Garma C.C Chang)翻译注释的单卷本《密勒日巴十万道歌集》再版,由Shambhala出版社出版。
2017年,Nitartha翻译网络的克里斯托弗·斯塔格 (Christopher Stagg)发布了新版译本,同样由Shambhala出版社出版。
密勒日巴生活在藏传佛教的后弘期(10-12世纪),这一时期佛教重新传入西藏。后弘期的三位关键人物是:仁钦桑波(རིན་ཆེན་བཟང་པོ་,958-1055),他翻译了大量经典、密续和释论;阿底峡(ཨ་ཏི་ཤ་,982-1054)的弟子仲敦巴(འབྲོམ་སྟོན་པ་,1005-1064),创立了噶当派;以及玛尔巴译师、密勒日巴的上师,被视为那若巴(ནཱ་རོ་པ།)传承的继承者。玛尔巴将印度悉达(Siddha)传承的密续经典和口传教法带入西藏,确立了噶举派的传承脉络,最终可追溯至释迦牟尼佛。
密勒日巴历经艰苦修持,晚年因饮下一碗有毒的酸奶而圆寂,享年84岁。他的主要弟子热穹巴、冈波巴等人继承并弘扬他的无上法门。他的《十万道歌》不仅成为西藏佛教文学的经典,还展现了他苦行、悟道与圆满成就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