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术语——舍利

78

文章只发于微信公众号@07/12/2024。除了“业余”个人网站以外,所有其他渠道均为未经授权的抄袭和盗窃。目前,“业余”并无时间制作相关视频,任何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均为未经“业余”授权的粗制滥造作品。

舍利

舍(shè)利,梵文शरीर,转写śarīra,意为尸体、身骨,又称坚固子、舍利子、设利罗。舍利通常指火化后遗留的结晶或骨灰,其形状和颜色各异。

作为广义术语,舍利泛指佛教遗物,但在日常使用中多特指佛教高僧火化后遗骨中形成的珠状或晶状珠粒。

在上座部佛经《大般涅槃经》中,佛陀火化后的遗物被称为“dhātu”。 舍利被认为具有散发或激发福佑与加持的能力,能够深刻影响与其有联系者的心灵与体验。在喜马拉雅地区的佛教传统中,舍利还被视为能够驱邪避害的圣物,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阿育王时期,塔内装藏的舍利,现收藏于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

梵文中的Śarīraḥ发音为/ɕɐɽiːɽɐh/,意为身体。在佛教混合梵语文本中,在表示遗物时通常以复数形式śarīrāḥ出现。藏语术语ringsel源自藏文རིང་བསྲེལ(ring bsrel)的借词。这两个词在英文中含义模糊,通常被视为同义词。但是,根据某些解释,ringsrel是sarīras的一个子集。

在古爪哇语中,Śarīra保留了“身体”或“人体”的原意;在现代爪哇语中则演化为slira。在诗歌或歌曲中,Sliramu(你的身体)和sliraku(我的身体)常用作“你”和“我”。

最初,舍利特指佛陀涅槃后火化所遗留的骨骸和遗物。在佛陀火化后,遗留下舍利“一石六斗”,其中包括头顶骨一块、骨两块、佛牙四颗、中指指骨舍利,以及据传多达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

古印度的八位国王曾派使者前往佛陀火葬地,要求迎回佛陀的舍利。经过香姓婆罗门的协调,舍利被平分给八位国王。各国将所得舍利带回后修建卒塔婆供奉,并定期举行祭祀。此外,香姓婆罗门和必波延那婆罗门分别取走了装舍利的瓶子和火葬燃余的炭灰,各自建塔供奉。

舍利的概念后来延伸至高僧(包括阿尼)圆寂后火化所遗留的骨灰和结晶。这些舍利通常被安置在佛塔中供奉,以供僧众瞻仰和祭拜。

据马鸣菩萨(Aśvaghoṣa)所著的《佛所行赞》记载:“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

到了阿育王时期,为弘扬佛法,他命人发掘“八王”所建的舍利塔。但是,由于部分塔过于坚固,仅成功开启了其中几座。取出的舍利被重新分装至八万四千个宝函,并建造八万四千佛塔安奉。这些舍利随着佛塔的修建广泛传播至很多信仰佛教的地区。

1896年~1898年,英国的威廉·柏佩(William Claxton Peppé)在印度比普罗瓦发掘出一座石函,内藏释迦牟尼佛骨舍利,被确认是佛陀埋葬于迦毗罗卫的舍利。这些舍利后来被送往泰国,再次分出部分,分别传至斯里兰卡和日本,继续传播佛教信仰和文化。

在《浴佛功德经》中,舍利被分为两类:

  • 法身舍利:指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教经典。根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的解释,法身舍利是“佛所说之经,因其不变性,与佛之本质同性,故称为法身舍利。”
  • 生身舍利:指佛陀或高僧火化后的遗物。遗体火焚后形成的固体物质被分为三种:白色的骨舍利、黑色的发舍利、红色的肉舍利。类似于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传统中的不朽遗体。

《金光明经·舍身品》第十七中记载:“舍利者,乃是无量六波罗密功德所熏。”“汝等今可礼是舍利。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在《浴佛功德经》中提到︰“我灭度后有二种舍利。一者法身。二者化身。”并未包含上述的具体注解。

此外,《金光明经》中提到的舍利,指的是佛陀前世的舍利,而非现存的佛骨舍利。该经中提到的舍利应理解为法身舍利,而非物质舍利。法身舍利是无量无相的六波罗密功德所熏修,亦是戒定慧所成,其性质超越物质界限,具有“入火不焚,入水不溺,乃金刚不坏法身”的特质。

科学研究表明,在特定的加热条件下,人类骨骼可能形成晶体结构。 一次化学分析显示,舍利的成分主要由骨骼及其他类似于石头的元素组成。

▲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祖舍利影骨,被珍藏于国家一级文物“八重宝函”中。
影骨与灵骨相对,是用玉石等其他材质的物质仿制的舍利,其意义在于影供和影护。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玩家只要完成天命人开启的四条龙隐藏任务,每次获胜所获得的宝箱,其设计原型正是“八重宝函”中的一重。

舍利的形成是人体遗骸经过高温火化后产生的特殊结晶。遗体被置于瓦缸或特制的灵缸内,在摄氏600至1,600度的高温下以日计时间进行焚烧(佛教高僧的火化通常持续七天)。火化末段温度需提升至1640度以上,并维持至少一天。在高温作用下,骨骼中的磷酸钙、有机物,以及焚化炉或灵缸内壁的硅酸盐结合,生成磷灰石晶体。另外,舍利的多样颜色可能来源于焚烧过程中人体摄入的盐类或加入的佛珠、金属饰品等物品熔融后的化学反应。

古代的木柴燃烧难以达到如此高温,只有高僧火化时使用木炭、持续七日七夜,或后期采用煤并配合鼓风机设备才能形成舍利。这种工艺复杂,即使是王族在古代也难以实现。现代火化多使用煤气,温度约为1,400度,且时间较短,难以生成舍利晶体。

很多舍利缺乏明确的历史佐证,其真伪常遭质疑。但是,无论来源如何,舍利都被视为佛陀或高僧的遗存,象征其教法的庄严与深远意义。例如,部分佛牙舍利外观与人类牙齿明显不同,更接近牛的臼齿形态,且多呈化石状而非珠状。

唐·元和14年(公元819年),刑部侍郎韩愈在《谏迎佛骨表》中公开反对迎奉佛骨(舍利),指出部分佛教徒行为过于极端,并称佛教为“夷狄之教”。此言论引发争议,险些令韩愈遭处死。

唐代还出现了鹦鹉念佛的记载。一只鹦鹉过午不食,“火化之,得舍利十余粒,炯然耀目”。韦皋在《西川鹦鹉舍利塔记》中对此事进行了详细记述。

1994年7月20日,《江南晚报》报道,苏州灵岩山寺法因法师圆寂后火化,得无数五色舍利,备受信众推崇。

2002年,陕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前往台湾省台大体育馆巡礼,十万信众沿途恭迎,盛况空前。

2008年,纪录电影《Unmistaken Child》中记录了Geshe Lama Konchog火化后遗留舍利的过程,展现了高阶僧人舍利在传统与现代中的重要意义。

2009年,广东韶关南华寺方丈传正大和尚前往印度和尼泊尔,迎请佛舍利及舍利弗、目犍连等多尊阿罗汉舍利。

同年,新加坡举办佛舍利与文化艺术展,展出多种舍利,其中佛骨舍利直径达28毫米,备受瞩目。

据高丽时期的《三国遗事》记载,僧人妙宗(Myojong)曾从一只龟处获得舍利,因此受到其他人的更高的礼遇,成为一则广为流传的佛教奇闻。

舍利的出现并不限于古代。很多佛教徒认为,舍利不仅局限于人类或高僧的遗骸。在净土宗的诸多经典中,记载了很多信徒的舍利事迹,其中一些是近代的实例。一些佛教徒认为,修行者的精神生活与其火化后遗留的舍利数量和状态密切相关。

净土宗信徒普遍相信,阿弥陀佛的加持能够将火化后的遗骸转化为舍利。一些传说还声称,在高僧的葬礼上会降下“舍利珠雨”。据传,舍利可能出现、增生或消失,这与持有者的意念和发愿的力量密切相关。

传说,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为证明自己的翻译的经典无误,其舌头在火化后完好无损。

舍利被认为是佛陀或高僧智慧、教法与修行的物化体现。很多人相信,舍利是由高僧在临终前通过意识有意遗留,其外观的美观程度与修行深度直接相关。舍利可呈现多种颜色,有时甚至是半透明的。

通常,舍利被供奉在玻璃碗中,安置于金质坛或佛塔内,有时也被置于高僧的塑像中。传说如果存放条件适宜,舍利可能在容器中神秘地增生。信众常在舍利周围放置红花丝作为供养,象征虔诚与祈愿。在藏传佛教中,使用红花(藏红花)供养舍利更为普遍,很多人相信这种供奉方式能够促进舍利的增生。

推荐阅读

• 

• 塔的结构与种类

• 佛教建筑

• 鸠摩罗什

• 净土宗

• 尸陀林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原创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版权申明:

1.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属:“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

2.所有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文章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

3.所有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图片时必须保留:“图片水印: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