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术语——译师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10/02/2025。除了“业余”的海外个人网站和本微信公众号以外,所有平台均未被授权发布、转载本文章。“业余”保留本文所有版权包扩再制作权。任何以本文内容制作、发布的“二创”的音/视频,除非获得本公众号授权,否则都被视作侵权行为;侵权作品和发布实体或个人都有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译师
译师,藏文ལོ་ཙཱ་བ,威利转写lo tsA ba,英文Lotsawa,意为“世间眼”,在佛教语境中专指兼具经论翻译能力与佛法修证的译者,其内涵远超世俗翻译家范畴。译师主体为出家僧侣(如玄奘、白若杂纳),也有在家修行特例(如马尔巴)。

在藏传佛教体系中,这个称谓特指宁玛派密典翻译者群体。前弘期(8世纪)译经活动在在莲师(གུ་རུ་རིན་པོ་ཆེ།)与寂护论师(ཞི་བ་འཚོ)指导下展开,由赞普赤松德赞(ཁྲོ་སྲོང་ལྡེ་བརྩན། ཁྲི་སྲོང་ལྡེ་བཙན,742~797)护持。

藏传佛教中重要译师包括:
白若杂纳:首开梵藏翻译先河
仁钦桑布( རིན་ཆེན་བཟང་པོ་):显密经论集大成者
马尔巴:在家译师典范
绰浦绛巴贝:教法系统化关键人物

译师团队与印度班智达合作完成藏文《甘珠尔》、《丹珠尔》翻译工程,系统转化巴利文、梵文、佛教混合梵文及古汉语等多元语系经典。这项译经工程确立藏译佛典的权威地位。

“Lotsawa”词源可溯至梵语“licchavi”,原指印度古代刹帝利种姓集团,经语义转化后特指佛教经论译者。这个术语在当代仍用于佛典翻译者。

智军(ye shessde,又译益西德)是第一次从梵文到藏文翻译浪潮中的主要译师之一。白若杂纳( བཻ་རོ་ཙ་ན་)的弟子玉扎宁波(གཡུ་སྒྲ་སྙིང་པོ)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译师之一,负责将经典翻译为藏文。

在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中,译师是一种特殊的头衔,表示对其在宗教、历史、哲学、文化、语言等领域贡献的尊敬。在汉传佛教史上,唐宋以前通常以“三藏法师”尊称译师。此头衔在语言学上可能与印度“班智达”同源,但在文化语境上略有不同。

汉传佛教史上的五大译师为:
1.鸠摩罗什三藏法师(344~413)
2.真谛三藏法师(499~569)
3.玄奘三藏法师(602~664)
4.义净三藏法师(635~713)
5.不空三藏法师(705~774)

除此之外,汉传佛教历史中也不乏其他德高智深的译师,例如:

竺法护三藏法师,梵文Dharma-rakṣa,音译为昙摩罗刹、昙摩罗察,约生活于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至晋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竺法护的祖先为月支人,世居敦煌,原姓支。八岁时出家,后拜竺高座为师,改姓竺。他精通西域各国语言,并携带大量经典来到汉地,专注于经典翻译工作。在长安、洛阳等地,他翻译了《般若经》、《法华经》等154部佛经,并首次通过翻译《法华经》将观音菩萨引入汉地,对汉传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昙无谶三藏法师,梵文Dharmakṣema,385年~433年,又译为昙摩忏、昙无忏,意译为竺法丰,原籍中天竺(《魏书》称其为罽宾人)。他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也是涅槃宗的始祖,以卓越的翻译成就而闻名于世。他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其中包括《大般涅槃经》、《方等大集经》、《方等大云经》、《悲华经》、《菩萨地持经》、《优婆塞戒》、《金光明经》等,为佛教思想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白若杂纳( བཻ་རོ་ཙ་ན་),意为“遍照护”、“大光明”,是吐蕃时期尼木地区耿甲巴果家族的后裔,因此号称“巴果”。他是赞普赤松德赞最初命受戒出家的“预试七人”之一。相传,他在赛那勒(赤松德赞之子)继位时期去世。在他的译经事业中,他与其他译师共同翻译了大量在赤松德赞和牟尼赞普时期尚未译出的佛经,为藏传佛教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尔巴译师(མར་པ་ལོ་ཙཱ་བ་ཆོས་ཀྱི་བློ་གྲོས་, 1012~1097)出生于西藏南部的落札。十五岁时,他立志成为佛教经典的译师,便前往卓弥·释迦意希(འབྲོ་མི་ཤཀྱ་ཡེ་ཤེས་,994~1078)门下学习梵文,同时研习诗歌、戏剧等学科,逐渐成长为一名杰出的藏梵译师。完成在卓弥·释迦意希处的学业后,马尔巴曾三次赴尼泊尔、四次前往印度求法,所学教法后来成为噶举派的重要传承。

回到西藏后,马尔巴专注于佛典翻译工作,将他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典翻译为藏文,成为西藏著名的译经大师之一。除了翻译经典,马尔巴还以在家瑜伽士的身份教授弟子,培养了众多杰出弟子。其中,梅、俄、祖尔及密勒日巴四位尊者被尊称为“四柱”。其中,密勒日巴尊者(རྗེ་བཙུན་མི་ལ་རས་པ)最为杰出,是马尔巴的嫡传弟子。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汉藏佛教关系日益密切。从宋元时期开始,逐渐涌现出一些在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之间的译师,例如,法成译师(འགོས་ཆོས་གྲུབ།)主要负责将汉文佛经翻译为藏文。同时,也有不少将藏文佛经翻成汉文的著名译师,如能海法师(1886~1967)和法尊法师(བློ་བཟང་ཆོས་འཕགས,1902~1980)等。
推荐阅读
- • 佛典汉文翻译
- • 罗咱瓦
- • 胜乐耳传——密勒日巴尊者
- • 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
- • 卓弥·释迦益希
- • 巴阁·毗卢遮那
- • 藏密典籍与义理
- • 鸠摩罗什
- • 玄奘
- • 噶举派之绰浦噶举派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原创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版权申明:
1.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属:“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
2.所有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文章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
3.所有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图片时必须保留:“图片水印: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