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尼瓦尔艺术家——阿尼哥的传奇

阿尼哥,尼泊尔语अरनिको,转写Araniko,1244年~1306年(生卒年),又称阿尔尼格,号西轩,是元朝时期著名的建筑与雕塑大师,尼泊尔人。他在促进中尼艺术交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自幼学习梵文和工艺技艺,尤其擅长雕像制作与佛塔建造。他曾为僧人,以主持建造北京妙应寺的白塔而闻名。

1244年,阿尼哥出生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谷地,当时这一地区由阿巴亚·玛拉 (Abhaya Malla,1216~1255)统治。尽管尼泊尔历史文献中没有他的明确记载,后人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中国官方文献记载。历史学家巴布拉姆·阿查里亚根据中国文献进行研究和推测。据推断,阿尼哥可能来自帕坦(Patan),这个地区以雕塑和精美艺术传统而著称。他的佛教信仰比较确定,但关于他具体的尼瓦尔种姓仍存争议。可以确认的是,他经历了阿巴亚·玛拉及其继承者贾雅毗摩提瓦(Jayabhimadeva,1255~1271)统治时期的加德满都谷地生活。

在贾雅毗摩提瓦统治时期,阿尼哥被派往西藏建造一座黄金佛塔,并在此期间剃度出家成为僧人。随后,他被进一步派遣至元大都(今北京),供职于元朝宫廷,将喜马拉雅传统艺术传入中国内地。他率领一支由80人组成的工匠队伍,在内地和西藏建造了多座塔式建筑,为元代艺术与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于阿尼哥的早年经历,他常被描述为一位天才艺术家。据他的墓志铭记载,三岁时,他随父母前往寺庙礼佛。当他抬头注视佛塔时,便问道:“是谁建造了它的柱子(stambha)、基座(bhumis)、塔身(anda)?”此话令周围的人深感惊讶,认为他天生具备艺术才能。七岁时,阿尼哥表现出沉稳如成人的性格,在学校中迅速掌握各种知识,还以出色的书法著称,甚至令德高望重的长者自叹不如。他对艺术的论述过耳不忘,能够当场背诵。在前往西藏之前,他已精通绘画、雕塑和佛像铸造,成为当时公认的工艺大师。
在中文文献中,阿尼哥的祖父被记载为“Mi-ti-rha”(米提拉),祖母为“Kun-di-la-qi-mei”(昆迪拉奇美),他的父亲名为“La-ke-na”(拉克纳),母亲名为“Shu-ma-ke-tai”(舒玛克泰)。

阿尼哥晚年还俗,并组建了家庭。由于翻译的差异,他的名字在古代文献中出现多种拼写形式,如“Arniko”或“Araniko”。历史学家巴布拉姆·阿查里亚 (Baburam Acharya) 曾误认为阿尼哥的梵文名字是“Balabahu”,但后来推测“Aniko”可能是梵文名字“Aneka”的中文音译。另外,还有一种解释认为,“AA Ni Ka”可能意为“来自尼泊尔的尊敬的兄长”。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令八思巴在西藏建造一座黄金佛塔。阿尼哥率领80多名工匠入藏参与这项工程。
1262年,黄金佛塔竣工,阿尼哥凭借自身的卓越技艺受到赏识,从此开启了他在内地的漫长职业生涯。他成为八思巴的门徒,并随其东行至北京朝觐。在内地的45年间,阿尼哥主持设计并建造了三座佛塔、九座大寺、一座道观、两座祠祀,以及众多雕像作品。其中最为辉煌的成就便是北京妙应寺的白塔。
阿尼哥还致力于培养人才,著名弟子包括刘元等人,这些弟子后来在佛教建筑领域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1273年,为表彰阿尼哥的功绩,忽必烈赐其还俗,授予匠人总管一职,并赐银章虎符。阿尼哥去世后,被追封为“凉国公”,谥号“敏惠”。尼泊尔人民视他为“民族英雄”,他的成就不仅见证了中尼文化的深度交流,也奠定了他作为跨文化艺术大师的历史地位。

阿尼哥被带到西藏并最终进入元上都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260年忽必烈向萨迦第五祖八思巴下达的一道圣旨,命令为“Suer chi wa”(藏语“Chos rje pa”,意为“法王”)修建一座黄金佛塔。然而,这里的“法王”实际是指萨迦第四组——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1251)。 这一命令不仅反映了忽必烈对萨迦教义的接受,同时也标志着萨迦派与元朝统治者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座佛塔的建造时间正是1260年,这一年对于忽必烈具有非凡的意义。1260年4月,忽必烈在支持者的拥戴下被选为大汗,与弟弟阿里不哥展开了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同年12月,忽必烈任命八思巴为帝师,授予他玉玺并确立他作为佛教领袖的地位,正式巩固了八思巴的宗教权威。作为回报,萨迦派提供了宗教支持。建造黄金佛塔不仅是为了纪念萨迦班智达,更是忽必烈在这一关键年份寻求宗教庇佑的重要举措。最终,阿里不哥于1264年8月21日在元上都向忽必烈投降,标志着内战的结束。

为了建造佛塔,八思巴从尼泊尔招募工匠。由于藏族艺术与尼泊尔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自然选择从尼泊尔寻找优秀的匠人。尽管八思巴原计划招募100名工匠,但当时的尼泊尔国王贾雅毗摩提瓦仅能派出80人。八思巴被任命为帝师后,显然有意通过这些工匠为萨迦派在元朝的扩展奠定基础。

启程前往西藏时,尼泊尔的工匠们被要求推选一位领队。由于对未知旅程的顾虑,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一重任,只有年少的阿尼哥挺身而出。当国王因他年纪尚轻而试图劝阻时,阿尼哥坚定地回应:“我的身体的确年轻,但我的思想并不年轻。”最终,国王任命他为领队,率领80名工匠前往拉萨。此时,阿尼哥年仅17岁。

1261年,阿尼哥在西藏首次与八思巴会面,凭借卓越的艺术才能和管理能力给八思巴留下了深刻印象。八思巴随即委任他负责监督萨迦寺大殿内佛塔的建造。这座佛塔历时两年完成,建成后受到极高的赞誉。但是,当阿尼哥请求返回尼泊尔时,八思巴不愿放他离去,这使得阿尼哥的职业生涯从此将与内地紧密相连。

此时,忽必烈已击败阿里不哥,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与八思巴都坚信,萨迦寺佛塔的建造在宗教上积累了巨大的功德,为忽必烈的军事胜利和其他成就提供了精神支持。作为帝师,八思巴正准备前往元朝宫廷传播教义。但是,当时内地缺乏能够制作复杂喜马拉雅密宗神像的工匠,而这些神像对密教仪轨至关重要。八思巴需要一位技艺卓绝的工匠,而阿尼哥无疑是最佳人选。

八思巴劝说阿尼哥随他前往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而不是返回尼泊尔。他收阿尼哥为弟子,传授密宗经典,从而使阿尼哥的社会地位超越了普通工匠的范畴。此外,八思巴亲自指导并训练阿尼哥,为他在元朝宫廷中的任务做好准备。

1262年底,阿尼哥抵达元上都。不久,他受命修复一尊由宋朝皇帝赠送的一尊重要的青铜佛像。
1265年2月,经过两年的努力,阿尼哥完成了修复工作。修复后的佛像完美无缺,精湛工艺赢得了广泛赞誉,也使阿尼哥名声大噪。

在元朝宫廷,阿尼哥设计并建造了许多建筑。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位于北京妙应寺的白塔,又称为白塔寺。这座白塔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建筑之一,修建历时近十年(1279~1288)。白塔高达50.9米,底部直径超过30米。塔身以十三层宽大的环形带分隔,象征“十三天”。塔顶由伞形的青铜结构构成,伞缘悬挂36枚青铜铃铛,风吹铃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塔的顶端则是一座小型青铜佛塔,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座白塔不仅是元代佛教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尼文化交流的象征。

1961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命令,将妙应寺的白塔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这一命令确保了白塔在随后的历史动荡中得以保存,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志。
1976年,唐山大地震对妙应寺的白塔造成严重损坏。白塔顶部出现倾斜,塔基的砖石剥落,大量珍贵文物受损,白塔的整体结构面临严峻考验。

1978年,北京市文物局启动了对白塔及其建筑群的修复和重建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白塔的结构加以巩固,损坏部分得到修复,重现了原有的风貌。截至2010年,白塔建筑群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修缮工程,以确保这一文化瑰宝的历史价值得以传承。

根据阿尼哥的墓志铭记载,他一生共完成了3座佛塔、9座大型佛寺、2座孔庙、1座道观以及大量宫廷雕像和器物。另外,阿尼哥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忽必烈及其皇后察必的肖像画,被认为是出自阿尼哥之手。

1273年,忽必烈授予阿尼哥“匠人总管”一职,负责培训内地工匠,使萨迦艺术风格在元朝得到了广泛传播。他的努力不仅推动了建筑和艺术的发展,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匠,奠定了元代艺术的高峰。
1274年,为表彰阿尼哥的卓越贡献,忽必烈赐予他一块银牌,上刻虎形图案以示殊荣,并封他为“凉国公”,授予答剌思忽(Ta Sa Thu)官职。作为一位优秀的建筑与艺术大师,阿尼哥成为少数几位在中国官方史书中拥有传记的外国人之一。


关于阿尼哥生平的最重要史料是程矩夫(1249~1314)撰写的墓志铭《凉国敏慧公神道碑》。碑铭由元仁宗于1316年下令撰写,收录于《雪楼集》。另一重要史料是明代宋濂与王祎等人编撰的《元史》。其中关于阿尼哥的传记主要参考了墓志铭的内容,同时也补充了一些新的史料与细节。

阿尼哥共有六个儿子,其中两位——阿僧哥(Asengge)和阿述腊(Ashula)继承了父亲的艺术与建筑事业,为元朝宫廷效力。阿尼哥长期居住在内地,直至1306年3月去世,享年62岁。

在艺术史上,阿尼哥的皇家肖像画开创了宋元及其后宫廷皇室肖像画的新方向。从阿尼哥开始,肖像画不再仅仅强调道德风范和象征意义,而是更加注重人物的真实相貌与个性特征。这种艺术趋势延续至元末,深刻影响了明清时期的皇室肖像画风格,最终在与欧洲写实主义肖像画的交流中愈加成熟。

中国佛教艺术史曾经历三次主要外来艺术的影响:唐代以前的犍陀罗艺术(Gandhāra)、唐代的笈多艺术(Gupta),以及元代的帕拉——喜马拉雅艺术(Pāla-Himalayan)。阿尼哥是第三波艺术浪潮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融合了帕拉艺术的细腻风格、尼泊尔传统艺术的装饰性美学,以及中国艺术的结构与表现手法,为元代及其后期的佛教艺术奠定了深远的基础。元朝灭亡后,阿尼哥的艺术遗产继续在明清宫廷的佛教艺术中留下深刻印记。

尼泊尔政府高度评价阿尼哥的历史贡献。为纪念这位艺术家,尼泊尔发行了一套以他名字命名的纪念邮票,并将加德满都至中国边境的主要公路命名为“阿尼哥公路”(Araniko Highway)。这一公路不仅象征了中尼友谊,有表达了尼泊尔人民对阿尼哥成就的敬仰。

1984年,尼泊尔学者萨蒂亚·莫汉·乔希(Satya Mohan Joshi)创作了长篇尼泊尔语诗歌《尼泊尔的国家英才艺术家阿尼哥与白塔》(Nepal-ya Rastriye Bibhuti Kalakar Arniko-ya Sweta Chaitya),并由尼泊尔语议会(Nepal Bhasa Parishad)出版。

2008年,阿努·拉吉·乔希(Anu Raj Joshi)将其翻译为英文,并以自由诗形式重新命名为《永恒的礼物》(The Lasting Gift)。
此外,一位出生于尼泊尔的瑞士木工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名为“阿尼哥滑板”(Arniko Skateboards)的系列,将阿尼哥的名字融入现代潮流文化中,并扩展至滑板相关的时尚领域。

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一家地面广播频道以阿尼哥命名,称为“阿尼哥电视台”(Araniko Television)。这个频道的标志性开头动画展示了一座白塔,象征着阿尼哥的伟大成就与其不朽的艺术遗产。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尼泊尔馆被命名为“阿尼哥中心”,以纪念阿尼哥卓越的历史贡献。这个展馆以其独特的喜马拉雅艺术风格和文化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世博会上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尼泊尔馆累计接待参观人数超过75万人次,日均访问量达25,000人次,周末及节假日高峰时更是超过40,000人次,还被评选为最受欢迎的十大展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