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族群——达曼人

29

达曼人,藏文རྟ་དམག་,英文Daman,指的是聚居在日喀则市吉隆镇(སྐྱིད་གྲོང་)的尼泊尔人后裔。

“达曼”在藏语中意为“骑兵的后裔”。这一称谓历经多次变化,从最初的“铁匠”、“索巴”到“达玛人”,最终定型为“达曼人”。在西方国家,他们通常被称为“喜马拉雅山民”。“达曼”一词是藏语外来词,“达”意为马,“曼”意为军或士兵,合起来就是“马军”或“骑兵”。

达曼人普遍认为,他们的祖先于18世纪末从尼泊尔迁至吉隆一带,至今已繁衍至第六代或第七代。200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达曼人正式取得中国国籍,民族成分被划归为藏族的一个支系。达曼新村位于日喀则市吉隆县,距离中尼边境约30公里,总人口197人,是达曼人在中国境内的唯一聚居地。在被正式批准为中国公民之前,达曼人长期处于无国籍状态。自取得国籍以来,达曼人享有与藏族同胞同等的权利和待遇。

1792年,尼泊尔廓尔喀第二次入侵后藏后,清朝廷迅速派兵平定廓尔喀之乱。战后,数百名尼泊尔廓尔喀士兵滞留西藏,最终定居于中尼边境地区。达曼人普遍认为,他们是这些尼泊尔廓尔喀士兵的后裔。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士兵未能返回尼泊尔,留在边境地区,与当地人通婚繁衍后代。

▲图源:新华社。
2024年12月15日,达曼新村景象。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达曼人聚居于吉隆镇,该镇下辖11个行政村,共有876户、3423人。除充堆村(今达曼村)外,其他村庄居民均为藏族。在取得中国国籍之前,达曼人没有国籍,也缺乏牧场、土地等生产资料,主要通过打铁或帮助藏族居民从事耕种、放牧、干杂活等谋生。他们居无定所,生活贫困,缺乏社会保障,且无法接受基础教育。

在2000年以前,达曼人共有35户,其中19户借居他人居所,16户拥有私有房屋。这16户,房屋面积最大的不到40平方米,最小的仅10余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仅为2.84平方米。

2001年,日喀则市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吉隆县吉隆沟时,发现这些无户口、无国籍、无房产的达曼人。此后,达曼人问题引起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部门开始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2003年5月26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47户86名达曼人被正式批准加入中国国籍。随后,总计190名达曼人获得中国公民身份,结束了他们长达百年的“漂泊史”。

在此之前,达曼人既不属于尼泊尔,也不属于中国,散居于吉隆镇的萨拉、吉普、扎村、乃村一带。他们的住房多为简陋的石垒矮房,甚至寄居于当地藏族居民的牛圈和羊圈中。

2004年,西藏自治区“兴边富民”项目投资147万元,为达曼村修建了总建筑面积3846平方米的新住房。同年,中国政府还为达曼人提供了耕地,并开垦约53亩荒地,平均分配给197村民。

2005年,中国投资投入125.5万元,于当年5月4日开工,在距离吉隆镇3.5公里的一片开阔地上建成了达曼新村,并设立达曼村委会。达曼人迁入新居,正式获得当地户籍及身份证和户口簿。

2008年,达曼人领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民族成分为藏族。

2010年,为便于行政管理,“达曼新村”降格为村小组,与附近的冲堆藏族村合并组成新的冲堆村委。

▲印度空军对锡金地震进行航测。

2011年9月18日,锡金地震导致达曼人的房屋严重受损,全部成为危房,无法居住。

▲图源:新华社。
上图为:2005年拍摄的达曼新村(新华社发);下图为:2024年12月15日拍摄的达曼新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丁增尼达摄)。

2012年春节后,当地政府为达曼人搭建了防寒帐篷,全村迁入帐篷中暂时居住。随后,吉隆县党委、政府研究决定重建达曼村,计划为每户投资12万元,总投资564万,用于整村重建工程。工程于2012年4月启动,共修建了47栋房屋,每户建筑面积为90.49平方米。同时,还实施了道路硬化、牛棚修建、广场建设、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项目,大幅改善了村容村貌。

▲美国地质调查局制作的尼泊尔地震及余震的地图。

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再次投入资金,对达曼村房屋进行了灾后重建,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的抗灾能力和居住条件。

2018年,吉隆县委、县政府投资300万元,建设了达曼村民族手工艺展示和培训基地,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组织,帮助达曼人传承传统文化和技艺。

2019年7月,达曼村成立了劳务输出专业合作社和生态岗位合作社,重点发展传统打铁工艺,培育支柱产业,推动村民脱贫增收。截至2018年底,达曼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了一万元人民币。

截至2021年,达曼村共有59户、194人,其中低保户32户、10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5%。全村学历结构中,有中专学历2人、初中学历21人、小学学历13人,文盲率仍高达64%。

在实地调查中,几乎所有成年的达曼人都认同自己的先辈来自尼泊尔。但是,关于达曼人的族源,民间与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出走说、骑兵后裔说逃荒说

出走说:这一说法认为,达曼人原本是尼泊尔打铁部落的一支。由于某种原因,他们被尼泊尔社会排斥或抛弃,不得不背井离乡,最终迁居至现今的吉隆一带,并在此定居。

▲塔芒族,又称穆尔米人,是尼泊尔的一个土著民族。

骑兵后裔说:这一说法认为,达曼人的祖先与尼泊尔廓尔喀士兵有关,尤其与廓尔喀第二次入侵吉隆、聂拉木等地的军事行动相关。在战斗中,一些士兵失踪在茂密的森林中,其中包括数百名骑兵。这些士兵随后滞留在中尼边境地区,未能返回故乡,并与当地尼泊尔人通婚繁衍,被认为是达曼人的起源。然而,这一说法受到塔芒人的反对,因为在尼泊尔社会中,铁匠被视为社会等级最低的群体,而塔芒人通常避免与这些人交往或通婚。

逃荒说:这一说法认为,达曼人是从尼泊尔一路讨饭逃荒,最终迁徙至吉隆地区的流民后裔。

▲图源:新华社。
2024年12月15日,达曼新村的妇女坐在家门口聊天。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达曼人长期与藏族混居,其服饰和语言(尽管有本族语言,但通常使用藏语)与藏族难以区分。然而,达曼人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如蓝眼睛、高鼻梁、卷发和深棕色皮肤,保留了尼泊尔人的外貌特点。在藏族社会中,从事屠夫、铁匠、天葬师等特定职业的人群被称为“黑骨头”,意指血统不纯、不洁净之人。达曼人以祖传的打铁技艺闻名,但这一职业也使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

达曼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他们信仰鬼神,曾有通过以“达晒节”祭祀神灵的传统。“达晒节”在藏历八月初七至八月初十举行,以动物血和肉为供品,祈求来年的平安吉祥。自2003年加入中国国籍后,这一习俗逐渐被废弃。现如今,达晒节成为了达曼人礼佛、休闲和娱乐的日子。长期的寄居生活使达曼人学习了藏族语言、文化和习俗,与藏族共同庆祝藏历新年(ལོ་གསར་)、初巴彩西(དྲུག་པའི་ཚེས་བཞི་)、宁内(སྨྱུང་གནས་)等节日。

▲图源:新华社。
2024年12月15日,达曼新村一名妇女在教孩子走路。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达曼人的名字中没有姓氏。新生儿出生三天后才取名,男孩由父亲取名,女孩由母亲取名。名字通常根据出生当天的藏历星期命名,例如星期一出生的取名为“达瓦某某”,星期二出生的取名为“米马某某”。达曼人还有不过生日的传统习俗。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并严格禁止三代以内的近亲结婚。

▲图源:新华社。
2024年12月15日,达曼新村的孩子和老人在晒太阳。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在葬俗方面,达曼人实行水葬,将逝者遗体布施给鱼类。丧葬仪式简单,不请僧人诵经,出殡日期依据天象和星象而定,而不是通过占卜选择。达曼人中有一种说法,若逝者在出殡时头部正对天上的最大星星,将会给整个村庄带来不吉利,因此需特别谨慎处理。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