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洞:喜马拉雅山的悟道历程》原型——丹津·葩默

杰尊玛丹津·葩默,英文Jetsunma Tenzin Palmo,藏文རྗེ་བཙུན་མ་བསྟན་འཛིན་དཔལ་མོ།,原名戴安·派瑞(Diane Perry),是一位竹巴噶举派比丘尼,以作家和教师身份闻名,同时也是久迦措林尼寺的创始人。

丹津以在喜马拉雅山脉一个偏远的岩洞中独自修行12年而闻名,其中包括3年的严格闭关修行。作为少数在东方接受完整训练的西方瑜伽修行者之一,她致力于复兴藏传佛教中瑜伽女(ཡོགི་ནི)的传承。此外,她也是一位坚定的素食主义倡导者。

1943年6月30日,丹津出生于英国英格兰赫特福德郡。在她2岁时,父亲去世,随后由母亲在伦敦贝斯纳尔格林地区抚养她和哥哥长大。她的母亲是一位唯灵论者,常在家中举办降神会。丹津认为,这种环境对她作为一名真理寻求者的成长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1961年,丹津通过阅读约翰·沃尔特斯(John Walters)的《The Mind Unshaken》,意识到自己是一名佛教徒,只是此前并未自觉。当时在西方国家,“佛陀”一词鲜少被提及,但她凭借有限的消息对藏传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决定存钱前往印度学习。高中毕业后,她在哈克尼公共图书馆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担任图书管理员,以积攒资金实现这一目标。

1963年,邱阳创巴仁波切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丹津成为他在西方世界的第一位学生,跟随学习禅修技巧。同年,丹津离开英国,前往印度,在斐达·贝荻创立的“青年喇嘛之家学校”(Young Lama’s Home School)担任英文教师。

1964年6月,丹津在学校结识了第8世康祖仁波切。从此,她一边教学,一边跟随第8世康祖仁波切学习佛法,并将他视为自己的根本上师。

1967年,丹津在锡金的隆德寺接受第16世噶玛巴的金刚乘灌顶,正式以沙弥尼身份出家,获法名丹津·葩默,意为“持修行传承教义的光荣女士”。她成为斐达·贝荻之后噶举派传承中的第二位西方女性沙弥尼。当时,由于藏传佛教中比丘尼具足戒的传承早已断绝,沙弥尼是藏传佛教传统中女性所能获得的最高出家身份,因为此前从未建立过比丘尼僧团。

1973年,在根本上师的支持下,丹津赴香港接受汉传佛教的具足戒,成为首批获比丘尼戒的西方女性之一。

作为康巴噶寺(札西炯)中唯一的比丘尼,丹津深刻体会到藏传佛教寺院以男性修行者为主的环境中所存在的性别偏见。这些偏见限制了女性修行者获取与男性修行者同等的资源和消息的机会。她渴望得到指导,但因根深蒂固的成见而屡遭排挤,这让她倍感挫败。

丹津回忆道:“当我初到印度时,住在一座有100名僧人的寺院里。我是唯一的比丘尼……这或许也是我最终选择独自居住在山洞里的原因之一。僧人们待我友善,我没有遇到任何麻烦,但遗憾的是,我的性别成了问题。事实上,他们曾对我说,希望我来世能投生为男性,这样便能参与寺院的所有活动。同时,他们也表示,并不会因我是女性而过于责怪我——毕竟,这并非我的过错”。

1976年,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证悟,第8世康祖仁波切建议丹津前往拉豪尔和斯皮提县,在喜马拉雅山区的一处岩洞中独居修行。她在那里共修行18年,其中12年独自在海拔4023米的偏远岩洞中闭关。期间更有3年她完全足不出洞,专注于严格的闭关修行。

这个岩洞宽3米、深1.8米,丹津通过修筑围墙加固,使它成为适合长期修行的闭关场所。夏季,物资由杰朗运来,她也在附近种植蔬菜;冬季,大雪封堵岩洞时,她依靠储备物资维持生计。在洞中,丹津按照传统佛教方式进行深度冥想,遵循严格的修行规矩,从不卧躺,每晚仅在木制冥想箱中以冥想姿势休息3小时,展现出极为精进的修行精神。

尽管经历诸多艰辛与生死考验,丹津在孤独的修行中不断成长,持续了12年,从33岁到45岁。最初的9年里,她偶尔接待访客或短暂离开洞穴,而最后3年则完全处于严格闭关状态。每年大部分时间,她都在气温低至-35°C的岩洞中修行,持续至少6~8个月。


1980年,第8世康祖仁波切圆寂前,便曾嘱咐丹津修建一座阿尼寺院。

1988年,由于签证到期,丹津不得不离开已生活24年的印度,前往意大利。在那里,她与朋友们共同生活,重新接触自己的西方文化背景,并开始接受各种教学的请求。

遵循根本上师的嘱托,丹津着手修建阿尼寺院,并展开全球巡回演讲,为阿尼寺院的建设筹集资金,同时教授禅修技巧。凭借长期的独居苦修和对佛法的深入实践,她在藏传佛教中赢得了极高声望。丹津始终致力于为女性修行者争取平等的地位、权利和机会,为复兴藏传佛教中的女性的修行传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3年,第9世康祖仁波切再次嘱托丹津继续推进阿尼寺院的修建工作。

1998年,英国记者薇琪·麦肯基(Vicki Mackenzie)为丹津·葩默撰写了传记《雪洞》(Cave in the Snow),并由南方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雪洞 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使丹津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也开启了她每年进行国际教学之旅以筹集资金。

薇琪撰写此书的灵感源于她在一份佛教刊物中读到丹津·葩默的一段声明:“我誓愿以女性形态获得开悟——无论要经过几世的流转”。这句话激发了薇琪对丹津生平的深入探索。目前,“业余”已加入了南方出版社中文版《雪洞 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的购买链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链接自行购买。

2000年,丹津在印度建立了道久迦措林尼寺(Dongyu Gatsal Ling Nunnery,དོང་ཡུལ་དགའ་ཚལ་གླིང),意为“正统花园”,并担任住持与导师。寺院的宗旨是为西藏及喜马拉雅边境地区的女性修行者提供教育和培训。丹津还计划在寺院中复兴已经失传的Togdenma(ཐོགས་ལྡན་མ་)传承,这是竹巴噶举派的女性瑜伽士传承。她的大部分时间都驻锡在久迦措林尼寺,偶尔进行国际教学活动,为尼寺的持续发展筹集资金。

2005年,西方比丘尼委员会(Committee of Western Bhikshunis)成立,丹津·葩默成为六名成员之一。该委员会由资深的西方比丘尼组成,并得到两位来自中国台湾的顾问支持,她们分别是台湾国立大学哲学教授释恒清法师(Ven. Bhiksuni Heng-ching Shih)和戒律大师悟音法师(Ven. Bhikshuni Wu-yin)。


2008年2月16日,竹巴噶举传承的第12世嘉旺竹巴法王授予丹津·葩默“杰尊玛”(Jetsunma)尊称。

“杰尊玛”(རྗེ་བཙུན་མ་)一词中,“杰”(རྗེ་)意为大德或尊贵者,象征度母为一切救护之主;“尊”(བཙུན་)表示清净、救度,亦可指对咒语与持戒的虔诚;“玛”(མ་)意为殊胜,象征超越世间轮回与涅槃的二边。授予此尊称,以表彰她在戒律和瑜伽修行上的卓越贡献,以及她为提升藏传佛教中女性修行者地位的不懈努力。目前,她是藏传佛教中地位最高的女性出家众之一。

2023年11月,丹津·葩默入选BBC百名巾帼榜单,进一步肯定了她在佛教和性别平等事业中的杰出贡献。
~~~~~
在2023年12月01日,“业余”曾发表《丹津·葩默》一文。据“业余”所知,这篇文章已被这个大叔、那个大姐频繁抄袭。如今,“业余”已对文章进行了重新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