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族群——在华的尼泊尔人

29

在华的尼泊尔人,指居住在中国的尼泊尔移民、尼泊尔籍人士及具有尼泊尔血统的中国公民。

最早抵达西藏的尼泊尔人是尼瓦尔商人。马拉王朝早期(1100年~1480年),已有尼瓦尔人向外扩展的证据。他们通过胡姆拉(Humla)、木斯塘(Mustang)、吉隆(Kyirong)、卡萨(Khasa,今樟木)和瓦隆琼果拉(Olangchung Gola)等贸易路线,与西藏建立了南北往来的联系。

沙阿王朝征服尼瓦尔人后,普利特维·纳拉扬·沙阿(Prithvi Narayan Shah)切断了经由加德满都的贸易通道,使马拉王国失去关税收入,并削弱了尼瓦尔商人对本国统治者的支持。

1908年,在英帝国第二次侵略西藏后,开辟了经噶伦堡通往西藏的更短贸易路线,尼泊尔商人在拉萨贸易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为了在西藏开展贸易,尼瓦尔商人家庭常派遣家族的兄弟或儿子前往拉萨、日喀则和江孜等地区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尼瓦尔商人逐渐掌握藏语,融入以佛教为中心的文化活动,并且当中的很多人与当地藏族妇女通婚。

1943年,驻拉萨的尼瓦尔商人组建尼泊尔商会,以促进贸易、协调成员间事务、统一商品价格,并向当地政府游说以争取有利的商业政策。

拉萨的尼泊尔裔社区主要由两类群体构成:一类是尼瓦尔商人的后裔,已融入藏族家庭;另一类是持短期工作签证来拉萨从事酒店或餐饮业的尼泊尔劳工。

根据尼泊尔领事馆的统计,尼泊尔劳工人数在西藏不足百人,他们因擅长烹饪亚洲菜肴,深受拉萨酒店经营者的青睐。

拉萨一些最受欢迎的酒店由尼泊尔-藏族混血家庭拥有,当地人被他们称为“卡擦热”(ཁ་ཚ་ར།),在藏语中意为“混血”,指的是西藏人与尼瓦尔人的混血儿,在尼泊尔语中则意为“骡”。他们属于在华尼泊尔人,持有中国居留权,并长期定居西藏。他们能熟练使用尼瓦尔语、藏语和汉语。其中一些家族在西藏已生活了300多年,现在能够说藏语、汉语、尼瓦尔语和尼泊尔语。

虽然很多孩子就读于西藏的中国学校,但尼泊尔家庭也可以选择将子女送往已有60多年历史的拉萨廓尔喀小学(Gorkha Primary School of Lhasa)。学校有2名尼泊尔籍教师,并由尼泊尔政府为他们支付薪资。

居住在吉隆镇(སྐྱིད་གྲོང་)的尼泊尔廓尔喀后裔被中国政府归类为达曼族,属于藏族下的一个支系。

在樟木镇(聂拉木县)定居的尼泊尔商人,以及分布在聂拉木( གཉའ་ལམ་རྫོང་།)、定日(དིང་རི་རྫོང་།)和陈塘(འདྲེན་ཐང)一带的夏尔巴人(Sherpa)与基尔蒂人(Kirati)社区,构成了西藏境内的尼泊尔族群。

在中国香港,尼泊尔裔人口约占总人口的0.5%。20世纪70年代,尼泊尔随英军廓尔喀旅进入香港,负责阻止非法移民及保护当地居民,主要驻扎在威菲路军营(Whitfield Barracks)和石岗军营(Shek Kong Barracks)。

1997年6月30日,英国撤离香港,廓尔喀旅解散,这些尼泊尔士兵及其子女获得了在香港居住的权利。

目前,香港有40多个注册的由尼泊尔裔非政府组织,其中南方联盟组织(Southern League Organization) 和香港廓尔喀(尼泊尔)协会(Hong Kong Gurkha (Nepal) Association)是主要机构,为尼泊尔裔社区提供服务。

近年来,广州的尼泊尔裔人口增长迅速,主要由商人和国际学生构成,部分尼泊尔裔居民从昆明和香港迁往广州。尼泊尔非居民协会(The Non-Resident Nepalis/NRN)中国分会已向中国政府申请在广州设立总领事馆(CGO)。

云南大理市的大理大学吸引了众多尼泊尔医学专业的学生。自2005年首批2名尼泊尔学生入学以来,目前该校的尼泊尔医学专业学生的总数已增至175人。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