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属印度与中国西藏的“联络者”——索南·旺菲·莱登拉

45

索南·旺菲·莱登拉,藏文བསོད་ནམས་དབང་འཕེལ་ལེགས་ལྡན་,威利转写bsod nams dbang ‘phel Legs Idan lags,英文Sonam Wangfel Laden la,简称莱登拉,藏文ལེགས་ལྡན་ལགས་,英文Laden La,又称莱顿纳、莱登劳,1876~1936(生卒年),他是锡金大吉岭皇家警察局的警官,精通英、藏语,多次参与英属印度与中国西藏的交涉,主要负责翻译与联络事务。

在陆兴祺编《西藏交涉纪要》中,莱登拉被译作连颠,在刘曼卿著《康藏轺征》中则译为联典。

莱登拉曾参与多起涉藏事件,包括英国第二次侵略西藏、第一次驱汉事件、西姆拉会议、西藏警察的创建、政变阴谋及藏尼纠纷调解等。他也是摄影爱好者和翻译家,并是皇家地理学会院士。

▲莱登拉的姑妈阿尼确吉。

1876年6月16日,莱登拉出生于锡金大吉岭一个菩提亚族喇嘛家庭,他的家族是当地的小领主。他幼年时父母早亡,由姑父喇嘛乌颜嘉措(དབུ་རྒྱན་རྒྱམ་མཚོ།)与姑妈阿尼确吉收养。

乌颜嘉察曾协助萨拉特·钱达拉·达斯(Sarat chandra das)从扎什伦布寺取得许可证进入西藏。据陆兴祺记载称,莱登拉的父亲为云南人,入藏经商后自称藏人,母亲则是锡金人。

莱登拉是大吉岭地区首个接受西式教育的年轻人,同时深受锡金藏文化的熏陶。他最初在锡金佩林镇贝玛央孜寺(Pemayangtse)出家当沙弥,学习宁玛派传承。后来,他前往大吉岭,与英国男孩一同接受耶稣会教士的教育,并在古姆寺(Ghum)学习格鲁派传承。

1894年~1898年,莱登拉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是在大吉岭英印政府出版社担任排字学徒。该出版社专为支持藏学家萨拉特·钱德拉·达斯出版藏文字典而设立,后由古姆寺的创建者喜饶嘉措喇嘛指导他工作。

1899年,莱登拉成为大吉岭地区第一位由当地人担任的皇家警察局警官。

1903年12月至1904年12月,莱登拉担春丕河谷副官任沃什(E.H.C.Walsh)的助手,跟随荣赫鹏率领的英军入侵西藏。

1905年11月至1906年1月,莱登拉受派作为翻译兼联络官身份,陪同来印的第九世班禅一行参观了印度多处佛教圣地,并会见了印度总督明托伯爵及英国威尔士亲王(后来的乔治五世)。

1910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来到印度,莱登拉受派作为联络官全程陪同,并组织了与印度总督明托勋爵的会面,随后在大吉岭逗留。

1912年,莱登拉曾奉命前往西藏参与促使清朝廷驻藏军队撤出拉萨的谈判,但途中被迫停留在江孜。


1912年4月15日,莱登拉接待了想要会见第13世达赖喇嘛的亚历山大·大卫·尼尔 (Alexandra David-Néel)。

1912年7月,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赠送给莱登拉一枚特制的金质奖章,感谢他在服务中的贡献。

1913年1月,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返回西藏,伦钦夏札·班觉多吉请求英帝国派遣卫队护送,但遭到拒绝,转而要求英帝国派一位官员陪同回拉萨,英印政府决定派莱登拉随行。


1913年4月,莱登拉作为翻译陪同西藏首次派遣的“四个拉格比男孩”前往英国,并访问了多个欧洲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与招募士兵和筹款工作。


1914年6月21日至7月21日期间,莱登拉在西姆拉会议中担任藏方翻译。

1920年11月至1921年10月,莱登拉陪同驻锡金政务官查尔斯·贝尔访问拉萨。


1921年,应查尔斯·贝尔的要求,莱登拉陪同前往拉萨,执行旨在改善英藏关系的任务。

▲门仲。

1923年9月至1924年10月,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指示莱登拉协助西藏地方政府组建警察部队。期间,莱登拉得到了“四个拉格比公学男孩”中门仲的协助,门仲留学回来后,曾从事勘探活动,但最终被迫中止,并于1923年被任命为警察局长。

此时,莱登拉兼具英印政府官员与西藏地方政府警察总监的双重身份,并荣获札萨头衔。

1924年5月,由于西藏警察的薪资是藏军的两倍,军中不满情绪高涨,最终爆发冲突,一名警察在冲突中被刺死。时任警察总监的莱登拉建议藏军总司令擦绒·达桑占堆严惩凶手,达桑占堆随即下令将主犯打断双腿,帮凶割去耳朵,此举违反了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禁止酷刑的命令。主犯重不治,事件引发更大波澜,第十三世达赖喇嘛随即下令展开调查,使藏军高层愈发不安。

藏学家阿里克斯·迈凯(Alex McKay)在著作中提出,驻锡金政务官弗雷德里克·贝里(Frederick Marshman Bailey)与达桑占堆合谋,意图削弱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政治权力,而莱登拉则充当联络人。不过,这个说法后来遭莱登拉的孙女夫妇撰文反驳,认为缺乏客观证据,仅属片面之词。尽管事件真相仍存争议,但达桑占堆因此失去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信任,最终失势。

1929年秋,一名自称杰波夏尔巴(Gyalpo Sherpa)的人从西藏监狱逃脱,躲入尼泊尔驻拉萨代表处寻求庇护。他自称是尼泊尔臣民,而西藏当局则认定他是西藏人。18个月前,他因在拉萨非法贩卖香烟被捕入狱。藏方要求尼泊尔代表处交人未果,藏军总司令龙厦遂指挥军队强行闯入代表处,将其逮捕。尼泊尔政府对此强烈抗议,要求西藏道歉并交人,但西藏司伦拒不让步。杰波夏尔巴在第二次被捕后遭受酷刑,不久死于鞭打,事态进一步升级。

在英帝国的干预下,尼藏纠纷迅速升级为严重冲突。表面上,这是尼泊尔与西藏的争端,实则是英帝国与南京政府在西藏问题上的角力。噶厦一方面备战应对尼泊尔的威胁,另一方面被迫向英帝国寻求调解,同时也向南京政府请求支援,以形成牵制。
据尼泊尔历史学者记载,西藏方面派出90名军官闯入尼泊尔代表处,并由1300名士兵包围代表处。尼泊尔政府震怒,战争一触即发。英帝国随即向尼泊尔国王施压,动员数万军队,由王太子率军准备入侵西藏。英帝国与南京政府均决定派员入藏斡旋,双方皆试图借机引导西藏局势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1930年2月至5月,莱登拉奉命前往拉萨调解藏尼纠纷。
最终,在英帝国的”调解”下,尼藏冲突得以平息,英帝国借机扭转噶厦的政治立场,阻断国民政府与噶厦关系正常化的趋势。

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藏尼之间长期存在的边界争端与贸易纠纷不断积累,最终因“杰波事件”一度濒临战争。这场危机可视为尼泊尔与西藏地方关系史上最后一次严重冲突,所幸最终和平解决。
英印政府通过干预1930年藏尼危机,试图扭转自身在西藏的颓势。但是,史学界对此评价不一。英印政府与黎吉生认为莱登拉改善了英藏关系,而大卫·麦克唐纳、阿历克斯·迈凯、陆兴祺等人则认为他没有取得实质成果。在藏尼纠纷解决后,龙厦因其在军中专断独行、待人傲慢的作风,导致权力基础动摇,最终被免去藏军总司令一职。

▲维尔的妻子Thyra Weir与多吉帕姆,摄于1932年,桑顶寺屋顶。

1930年8月,莱登拉促成西藏地方政府邀请驻锡金政务官维尔访问拉萨,并陪同其到访。

早前,英印政府派遣莱登拉入藏,为后续锡金政务官维尔入藏之行铺路,充分体现了英帝国自近代以来对西藏采取的“以尼压藏”策略,以强化自身在西藏的影响力。同时,南京政府在危机爆发后派遣专员巴文竣、谢国梁,加强与尼泊尔及西藏地方的联系。

1931年,莱登拉从警察职务退休。在工作之余,他利用相机与摄影机记录了西藏的宗教仪式、重要习俗及社会活动。因其贡献,他获颁多枚勋章。退休后,他投身慈善与佛教事务。

1934年,尼泊尔-比哈尔地震发生后,莱登拉出资修复地震中受损的古姆寺。之后,他与两位锡金僧人合作翻译莲师的传记,为埃文斯·温茨 (Walter Evans-Wentz) 编辑的《西藏大解脱书》提供素材,后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36年12月26日,莱登拉在噶伦堡去世。

英国电影协会国家档案馆收藏了莱登拉1930年在西藏拍摄的一些影片。除在英印政府与西藏之间担任中间人外,他还是锡金菩提亚人社区的领袖,积极参与大吉岭的社区事务。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出钱支持当地佛教寺院及社会事务。

2006年,莱登拉的孙女德吉·罗德及其丈夫尼古拉斯出版了他的传记《A man of the frontier, S. W. Laden La (1876-1936): his life & times in Darjeeling and Tibet》(《边疆人物S. W. 莱登拉(1876-1936年)的生平及他在大吉岭和西藏的岁月》)。

至今,大吉岭有一条主要道路命名为“莱登拉路”以纪念他。


注:藏文词尾“lags”(中译“拉”)是尊称,并不是其名字的一部分,但英文最常用的称呼是Laden La,因此翻译为“莱登拉”。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