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之萨迦派
萨迦派,藏文sa-skya-pa,是藏传佛教的教派之一。在公元1073年,由贡却杰波在后藏地区(以日喀则为中心)建寺弘法,寺院称为”萨迦阔布”(萨迦北寺的前身),后来逐渐发展形成”萨迦派”,也成了萨迦派的主寺。
“萨迦”,汉译为”白土”,因为是在白色的土地上建造寺院,所以以此为名。又因萨迦派寺庙的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所以又称”花教”。
萨迦派的教主由昆氏家族(象雄六大姓氏”昆”)世代相承,分为血统(在家/世袭)、法统(出家/师徒)两支传承。
萨迦派主要推崇”道果教授”等显、密教法,但是对于”道果”法的传授,萨迦派也存在分歧。萨迦派还有“时轮金刚”和“金刚持”的体系传承。
萨迦派的显宗主张兼修因明、俱舍、般若、中论等,并自有一整套教学:辩经制度和学位制度。
萨迦派的密宗方面,有著名的不出萨迦寺墙的”十三金法”,是修习多种本尊、护法,其中尤以”喜金刚”为主,属于萨迦的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护法)。萨迦派不禁止娶妻,惟独规定生子后,就不可再接近女人。
在中国元代时,萨迦派的政治势力发展最快。萨迦第四祖”萨班衮噶坚赞”德高望重,代表西藏归顺蒙古(史称凉州会盟),声威远播,也使萨迦派成为西藏地区的诸派之首。
萨迦第五祖–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帝师,统领西藏十三万户,并掌管西藏的政教大权。萨迦派后来还有很多人被封为帝师。
中国元代末期,萨迦派的政治地位被帕竹噶举派取代,萨迦派仅保留了萨迦地方权力。
从公元14世纪的后半期起,萨迦派出现了很多知名学者,使萨迦教法得到维持和发展。在显宗方面,以雅处•桑吉贝及其弟子绒敦•玛微僧格两人最为著名。在密宗方面,有俄尔巴•贡噶桑布和宗巴•贡噶南杰,被称为‘俄、宗二师’或”二贡噶”。
在密宗的教理上,萨迦派的见解也不一致。萨迦将”中观”(大乘佛教术语,以观察中道为修行)分为大中观、应成中观、离边中观三类。如萨班、绒敦等多人持”中观自续派见解”。仁达哇则持”中观应成派”,贡噶南杰起初是”中观见”,后来转为”唯识见”,最后又转为觉囊派的”他空见”。还有一部分认为萨迦派密宗的代表人物应该是:”雅、仁”二师。”雅”即雅楚•桑吉贝;”仁”即仁达哇•宣奴罗追。雅处的弟子绒敦•玛微僧格,在藏北(今林周县)建那烂扎寺,广弘显教教理,也成为萨迦派另一个重要据点。
萨迦的”中观学说”是从仁达哇开始后,逐渐被其他宗派重视,尤其是”中观应成派”(中观学派的分支,由佛护、月称建立)本来不甚受人重视,但经过他的努力,又重新获得了发展机会。仁达哇的学识渊博,宗喀巴及弟子贾曹杰、克珠杰都曾跟随他学习,后来格鲁派将他的”中观学说”吸取并奉为自派的”中观正见”。
萨迦派特别注重典籍文献的搜集、保存、整理、校订、编辑及刊印,最早是由名僧学者编辑文集,及撰有《萨迦五祖全集》、《萨迦后辈高僧文集》等。后来,被其它教派相继效仿,并成为各派的一种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