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之格鲁派
格鲁派,藏文dge-lugs-pa,藏传佛教的教派之一。格鲁,意为“善律”、“善规”。此派的僧人均佩戴黄色僧帽,又称“黄帽派”,藏文zhwa-ser-pa,汉地则称“黄教”。格鲁派,又称为“新噶当派”,甘丹寺是格鲁派的第一座寺院,也称“甘丹派”。
格鲁派的创始人是宗喀巴,他原来是藏传佛教的噶当派僧人,在公元14世纪的中后期,宗喀巴在卫藏地区先后从萨迦、噶举、夏鲁等派的高僧大师遍学显密教法。公元15世纪初,宗喀巴针对当时藏地寺院各教派的戒律废弛、僧人追逐世俗权势财富、号召力和信誉低落的情况,主张倡导寺院改革。
宗喀巴,主要依据噶当派的教义,主张僧侣应严守戒律、独身不娶、脱离农事;遵从严格的寺院组织和寺院管理制度,避免世俗贵族来操纵寺院事务;主张弘倡显宗、密宗两者并重,强调显密兼修及先显后密的修行次第。
宗喀巴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是贾曹杰、克珠杰。贾曹杰继承了宗喀巴的法位,是第一任甘丹墀巴(即甘丹寺座主,实际上具有格鲁派教主的法位)。克珠杰是第二任甘丹墀巴,后来建立日喀则活佛转世系统时,克珠杰被后世追认为第一世日喀则活佛。宗喀巴和贾曹杰、克主杰,在藏地被尊称为“师徒三尊”。
宗喀巴的弟子中还有绛央却杰(哲蚌寺的建立者),绛钦却杰(色拉寺的建立者),根敦竹巴(扎什伦布寺的建立者),他后来被追认为第一世拉萨活佛;喜饶僧格(密宗寺院举麦扎仓的建立者)。这些人都是协助宗喀巴开宗立派的代表人物。公元16世纪中期,格鲁派的寺院已经遍及藏地各区域。比较著名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还有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还有今属于蒙古的额尔德尼召等。
格鲁派,特别重视学经,有一整套学经修习制度。入寺为僧而不学经者叫做懒散人,藏文lad-rgyu-ba,要承担寺院的各种差役;专心学经者叫做读书人,藏文dpe-cha-ba,可以少担许多差役。
格鲁派僧侣必修的五部大论是:《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俱舍论》、《律经》。五部学完后,称为‘经学士’,藏文bkav-rams-pa;其中一部分人还可以经过一定的预备期,应试考取“格西”学位;一部分人可转入密宗学院修学,更多的是留在显宗学院继续钻研,其中有的会讲学授徒,有的会被派往支寺担任职务。
格西的具体名称有多种,各寺也不尽相同,即拉仁巴、嗟仁巴、噶居巴、噶希巴、然监巴、朵仁巴、鄂仁巴(密学士)、曼仁巴(医学士)、孜仁巴(算学士)等等。拉仁巴转入密宗学院后,会经过严格的逐级职位升迁,有希望的会升任甘丹墀巴,任期七年,圆寂后的转世则被称为“朱古”(活佛)。
公元1546年,哲蚌寺的索南嘉措正式称为“朱古”,以继承前世–根敦嘉措的法位。公元1578年,索南嘉措应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邀请到青海弘法,受到了俺答汗赠予的称号;索南嘉措后来被认定为第三世拉萨活佛。
格鲁派由此形成的活佛转世系统,也传入了蒙古。在索南嘉措圆寂后,俺答汗的重孙–云丹嘉措被认定为第四世拉萨活佛。他依靠蒙古军事力量的支持,与第悉藏巴政权抗争。在公元1642年,第五世拉萨活佛和第四世日喀则活佛又借用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的兵力击败了藏区的各个敌对势力。
公元16世纪中期,格鲁派实行的转世制度,表明此派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寺院经济势力。
公元1652年,第五世拉萨活佛亲赴北京朝觐,于公元1653年接受清朝廷的册封,并取得统领藏、蒙佛教各派的地位。公元1713年,清朝廷又册封了第五世日喀则活佛。从此,拉萨活佛、日喀则活佛成为格鲁派的两大活佛转世系统。在清朝廷的大力扶持下,格鲁派也成为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即政教合一)。在内、外蒙古地区,格鲁派的章嘉呼图克图、哲布尊丹巴亦受到了清朝廷的册封,与拉萨活佛、日喀则活佛并列为格鲁派的四大转世系统。格鲁派还有昌都的帕巴拉、青海的阿嘉、土观;甘南的嘉木样等,都成为了影响一方的宗教领袖。
格鲁派认为佛陀的一代正法不外教、证两种,而一切“教”的正法又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的正法,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所以,三藏不可偏废,三学必须全修。
针对当时藏地各派,重显轻密、重密轻显的倾向,格鲁派提出显、密并重,先显后密,由浅入深的学习次第。对于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密宗及一切道次,以历代相承的教授为依据,加以融会贯通,认为一切经论皆是修行证果的教授。
格鲁派,还注意发展五明学处中的声明(语言学)、医学明、工巧明(包括历算)。后来发展成凡是较大的寺院大都设有显密教理院、密宗院、医学院、时轮院等四个扎仓的格局。
此外,在格鲁派的强大影响下,过去重密轻显的宗派(如宁玛派)也出现一些大讲显宗教理的名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