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之噶当派
噶当派,藏文bkav-gdams-pa,是藏传佛教的派别之一。‘噶’,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或‘教诫’;‘噶当’合称是一切佛语(经、律、论三藏)都是对僧人修行全过程的指导。

藏传佛教后弘期(朗达玛灭佛后,分别从青海和阿里两路传入卫藏地区,史称上、下路弘传)的初期,学法僧人中,重密法的修行者则轻视显教,注重师承关系传承者则轻视经论,注重戒律修行者则反对密法;也导致教法修行次第的混乱,显密分歧分外严重。


在公元十一世纪的中期,阿里王—益希微(亦称益沃希,朗达玛的后代,亦是上路弘法的奠基人)迎请古印度僧人阿底峡大师(西藏复兴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入藏弘法,阿底峡大师著《菩提道灯论》(噶当派的一部论著),阐明了显密教义:不相违背和修行应遵循的次第。仲敦巴(噶当派的创始人)拜阿底峡为师,学到显密等各种教法,并与阿底峡大师一起在卫藏的各地传法。阿底峡大师圆寂后,门徒多数依止仲敦巴大师修行。

在宋代,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仲敦巴建热振寺(噶当派的第一座寺院,现在是格鲁派的寺院)作为根本道场,后世也将这一年作为噶当派的开创之年。仲敦巴大师圆寂后,他的三大弟子又分别传法,形成了「教典、教授、教诫」三个支派。

教典派系由博多瓦大师所传,主要以阿底峡大师的一切经论,都是成佛的方便;一切教典都是修行依据的思想为主旨,主讲经论是‘噶当七论’,即《菩提道灯论》、《大乘经庄严论》、《菩萨地》、《集菩萨学论》、《人菩提行论》、《本生论》、《集法句经》。

教授派系由京俄巴·粗赤拔大师所传,主要以阿底峡大师的《菩提道灯论》中‘三士道次第’(学佛的次第分为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见行双云为主旨,以‘四谛’(即苦、集、灭、道谛)、‘缘起’(即佛教教术语,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而成,此理即为缘起)、‘二谛’(即真、俗谛)的教授阐明‘无我义’的‘正见’,依一切大乘经典,别依(别以一经为所依,称别依)《华严经》、龙树菩萨的《宝鬘论》、寂天论师的《集学论》、《入学论》等修「自他相换」(是修持菩提心的一种胜妙窍诀,在大乘佛教中极为重要)的大菩提心教授。

教诫派系由普穷瓦大师(公元1031年-公元1106年)所传,以‘恒住五念’的教授为主旨,以‘十六明点’的修法为「心要法门」,从戒律到金刚乘,都能在一座寺院中一起修行。


噶当派所尊崇的本尊是: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绿度母、不动明王,这四尊又与三藏教法,合称为‘噶当七宝’。



噶当派的教法传播甚广,藏地的其他教派也深受噶当派的影响。公元15世纪初,宗喀巴大师主要依噶当派的教义创建格鲁派,又称‘新噶当派’,后来噶当派并入格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