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当派祖师-阿底峡

1016

阿底峡,梵文atisa,意为‘殊胜’(是阿里王献授予的尊称)公元982年-1054年(生卒年),本名‘月藏’,法名dipamkarajnana(即燃灯吉祥智)。他出生在东印度的萨护罗(今孟加拉达卡地区)王室。阿底峡还是藏传佛教噶当派的祖师。

此图是中国明代,阿底峡铜鎏金造像。阿底峡居中,头戴班智达帽,飘带置于双肩上,面庞圆润,双目垂俯,嘴含微笑,身着交领式坎肩,外披袒右式袈裟,双手当胸结说法印。衣缘处镌有纹饰。跏趺坐在束腰双层莲花宝座上。

阿底峡大师从11岁起,就在那烂陀、王舍城、超戒寺、菩提伽耶摩底寺研习显、密两乘。

公元1013年,在穆斯林军队最后一次侵入印度前,阿底峡渡海前往金地岛今印尼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钻研大、小乘经论和密咒;对五明(即大小五明,大五明是工、医、声、因、内明;小五明是修辞、辞藻、韵律、戏剧、星系学)亦有很深的造诣。

此图是18世纪,藏东噶玛噶智风格,阿底峡唐卡。阿底峡居中,头略向左偏,象征他已修成大悲心。头戴红色班智达帽,面庞白净(有残缺),不影响大师慈悲睿智的神情。身着僧衣,外披僧袍,僧衣上以金汁描绘出各种纹饰。两手当胸结说法印。身后置有宝箧、菩提塔,身下铺有一张兽皮宝垫,表明他修学密法的成就。主尊的周围有一个椭圆形的木门,形同石窟的龛门,门框以两股草绳相互缠绕而成。围绕主尊的分别是三位译师即仲敦巴、库敦·尊珠雍仲、京俄巴。

阿底峡,四十四岁时返回印度,并出任超戒寺(古印度的著名寺院及密教学术中心首座,声名极盛。

公元842年,朗达玛灭佛以后,吐蕃地区的佛教陷入危机之中。公元11世纪的30年代末,朗达玛的后裔绛曲微意译菩提光)致力复兴佛教,派人携重金去往古印度,敦请阿底峡大师赴藏,协助振兴佛教。

此图是18世纪,阿底峡唐卡。阿底峡居中,头戴班智达帽,身着坎肩,外披袒右式袈裟,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置于脐前持佛经,身后置有锡杖、宝箧、菩提塔。上方居中示现的是文殊菩萨,上方左右两侧示现的是大日如来,四臂观音。下方左右两侧绘制了阎摩敌、大红司命主。法座前供奉了水果、法铃、金刚杵、达玛茹。下方居中绘制了水果、宝镜、琴、绫罗、盈满香料的海螺及内火供。

公元1040年,阿底峡大师离开古印度,在尼泊尔留住一年;于公元1042年抵达西藏阿里。应益希微意译智光)之请,提摄显、密两宗关要合为修行次第,著《菩提道次灯》,提倡三士道和业果的学说,因而被称为‘业果学者’

此图是18世纪,阿底峡唐卡。阿底峡居中,头戴班智达帽,面带笑容,身着坎肩,外披袒右式袈裟,跏趺坐在五色莲花宝座,下承法台。主尊的左右两侧是仲敦巴、俄勒必喜饶。周围还围绕了诸多噶当派的僧人。

应西藏当时的大译师仁钦桑布(意译宝贤)之请,阿底峡大师抵至妥顶寺。当时,仁钦桑布已经八十五岁,与阿底峡大师交谈后;仁钦桑布极为敬佩,遂请阿底峡校正自己所译的经典。

阿底峡大师在阿里住了三年,又应仲敦巴大师之请到卫地传法,抵至桑耶寺时,译出无著论师的《摄大乘论》及世亲论师的《释论》等多种经论。

阿底峡大师在桑耶寺,看到大量古印度早已失传的经典,甚为震惊。随后又被迎请到拉萨的聂塘寺,译出清辨论师的《中观心要思择炽燃释》,并自著两部解释此论的著作。阿底峡大师后来又抵至耶尔巴,译出无著论师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阿底峡大师在卫藏(即前藏、后藏)各地前后,共计九年。他的显、密译著,收录在藏文《甘珠尔》也有百余种,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图是12世纪,阿底峡唐卡。

阿底峡大师所传播的思想和学说,由他的弟子仲敦巴大师即噶当派创始人)等弘传,逐步形成藏传佛教的噶当派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即是继承和发展阿底峡的学说。

此图是现代,勉萨风格,阿底峡传记唐卡,画师旦木真多杰。这是一幅阿底峡大师在卫藏弘法的传记唐卡。

阿底峡大师所传的医学八部藏医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阿底峡大师对印度和中国藏传佛教文化的交流,有重大贡献,藏族人尊称他为‘觉沃杰’,藏文jo-bo-rje,意为‘至尊’。

此图是19世纪,阿底峡传记唐卡。

在1978年时,孟加拉国佛教徒代表团来华迎回了阿底峡大师的部分舍利。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