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当派祖师-阿底峡
阿底峡,梵文atisa,意为‘殊胜’(是阿里王献授予的尊称)公元982年-1054年(生卒年),本名‘月藏’,法名dipamkarajnana(即燃灯吉祥智)。他出生在东印度的萨护罗(今孟加拉达卡地区)王室。阿底峡还是藏传佛教噶当派的祖师。
阿底峡大师从11岁起,就在那烂陀、王舍城、超戒寺、菩提伽耶摩底寺研习显、密两乘。
公元1013年,在穆斯林军队最后一次侵入印度前,阿底峡渡海前往金地岛(今印尼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钻研大、小乘经论和密咒;对五明(即大小五明,大五明是工、医、声、因、内明;小五明是修辞、辞藻、韵律、戏剧、星系学)亦有很深的造诣。
阿底峡,四十四岁时返回印度,并出任超戒寺(古印度的著名寺院及密教学术中心)首座,声名极盛。
公元842年,朗达玛灭佛以后,吐蕃地区的佛教陷入危机之中。公元11世纪的30年代末,朗达玛的后裔绛曲微(意译菩提光)致力复兴佛教,派人携重金去往古印度,敦请阿底峡大师赴藏,协助振兴佛教。
公元1040年,阿底峡大师离开古印度,在尼泊尔留住一年;于公元1042年抵达西藏阿里。应益希微(意译智光)之请,提摄显、密两宗关要合为修行次第,著《菩提道次灯》,提倡三士道和业果的学说,因而被称为‘业果学者’。
应西藏当时的大译师仁钦桑布(意译宝贤)之请,阿底峡大师抵至妥顶寺。当时,仁钦桑布已经八十五岁,与阿底峡大师交谈后;仁钦桑布极为敬佩,遂请阿底峡校正自己所译的经典。
阿底峡大师在阿里住了三年,又应仲敦巴大师之请到卫地传法,抵至桑耶寺时,译出无著论师的《摄大乘论》及世亲论师的《释论》等多种经论。
阿底峡大师在桑耶寺,看到大量古印度早已失传的经典,甚为震惊。随后又被迎请到拉萨的聂塘寺,译出清辨论师的《中观心要思择炽燃释》,并自著两部解释此论的著作。阿底峡大师后来又抵至耶尔巴,译出无著论师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阿底峡大师在卫藏(即前藏、后藏)各地前后,共计九年。他的显、密译著,收录在藏文《甘珠尔》也有百余种,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阿底峡大师所传播的思想和学说,由他的弟子仲敦巴大师(即噶当派创始人)等弘传,逐步形成藏传佛教的噶当派。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即是继承和发展阿底峡的学说。
阿底峡大师所传的医学八部对藏医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阿底峡大师对印度和中国藏传佛教文化的交流,有重大贡献,藏族人尊称他为‘觉沃杰’,藏文jo-bo-rje,意为‘至尊’。
在1978年时,孟加拉国佛教徒代表团来华迎回了阿底峡大师的部分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