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举派,藏文bkav-brgyud-pa,是藏传佛教的派别之一。‘噶’,意为‘口授’;‘举’意为‘传承’;‘噶举’合称就是‘口语相承’的意思。噶举派主要是以「师徒口耳相传」的方式教授密法。噶举派的僧人都是穿白色衣裙,又称为“白教”。
噶举派的教法源自于古印度的德洛巴尊者,梵文tee-lo-pa(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噶举派的创始人是玛尔巴(公元1012年-公元1097年)和琼波南交(公元1086年-?),经由这两位大师的传承,又逐渐形成了噶举派的两大传承系统。
噶举派最初形成的是达波噶举派和香巴噶举派,后来达波噶举派又分出‘四大八小’支系。四大支系即:噶玛噶举、帕竹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八小支系即:止贡噶举、达垅噶举、主巴噶举、雅桑噶举、绰浦噶举、修色噶举、叶巴噶举、玛仓噶举;这些都是从帕竹噶举派分离出来。
噶举派的派系繁杂,僧徒众多,传播范围广,又因与当时西藏各地的封建领主相结合,拥有相当大的势力。
帕竹噶举派、噶玛噶举派曾先后,两度掌握或参与掌握西藏的政教大权;对巩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公元15世纪后,香巴噶举派湮没无闻;后来所说的噶举派就专指达波噶举派,有时也专指噶玛噶举派。
在教义方面,噶举派奉「中观见」,重视‘大手印’的传承,而不重视文字的传承。‘大手印’原来是对受过灌顶者进行传授的密法,但传到塔布拉杰时,就兼包显宗内容,但噶举派的各支系又各有偏重。
依据达垅·阿旺南杰所著《教史》记载,噶举派的特殊教法,如玛尔巴的续释、米拉日巴的艰苦和教授、塔布拉杰的体性抉择、都松钦巴的风心无别、向蔡巴的究竟胜道、拔戎巴的塞婆和塞朗(即大手印修法的两种名称)、帕木竹巴的密咒、达垅塘巴的三十九种传记、止贡巴的三律仪一要、主巴甲热的缘起和平等味、桂译师的信敬和厌世心等,都各有殊胜之处。
噶举派的每个支系都具备一切的教授,但各支系又各有「着重发扬」的别法,就整体而言,皆属于噶举派的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