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举派之帕竹噶举派

625

帕竹噶举派,藏文phag-grub-bkav-brgyud,是噶举派-达波噶举派的四大支系之一;帕竹噶举派的创始人是帕木竹巴,他还是达波拉结尊者的弟子。

此图是13世纪,帕竹噶举派六位祖师小扎卡。

达波拉杰尊者对帕木竹巴尊者传授了很多密法,亲传“俱生和合法”的「大印修法」,帕木竹巴达波拉结尊者为自己的根本上师。在公元1158年,帕木竹巴尊者,在西藏山南的帕木竹(今山南桑日县)建丹萨替寺(即丹萨梯寺),他广收门徒及亲授‘大印修法’,也得到了当时的吐蕃贵族后裔-朗氏家族(即萨迦派的支持,从而形成了帕竹噶举派

此图是丹萨梯寺。

丹萨替寺的座主也慢慢的被朗氏家族承袭,朗氏家族元朝时期即中央政府)被封为万户长

此图是14世纪,帕竹噶举上师造像。上师居中,髪际线平齐,眉弓高耸,双目狭长,双唇丰厚富有曲线,脸颊宽大,棱角清晰,下巴较短,从两颊过渡到下巴的轮廓线十分平直,典型的帕拉风格。这种面部特征多见于帕木竹巴、达隆噶举派的上师造像中,应该是后世按照上师生前容貌定制供奉,除了其独艺术价值之外,还有非常强的宗教意义。上师身着坎肩、袒右式袈裟,外披大氅,衣缘和袈裟表面的田相格,以红铜錾刻花纹及银嵌饰联珠纹样作装饰,大氅背后阴刻团花纹饰。上师右手作触地印,左手置脐前作禅定印,手部指甲处原应以红铜镶嵌,足心嵌以金辐轮,结跏跌坐于仰覆束腰莲瓣底座上。底座莲瓣双层,小巧,瓣尖上卷,遍饰莲台一周,体现了早期藏传佛教造像的莲座特征。

帕竹噶举派发展经历了先由宗教僧侣创立政派,后由教派和势力家族相结合,进而建立了一个地方政权的过程。

此图是14世纪,强曲坚赞铜鎏金造像。主尊居中,脸庞方阔,额际高广,双目微合,面容沉静慈和。身着坎肩、僧裙,外披袒右肩袈裟,衲衣装饰田相纹。右手扶膝作触地印,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跏趺坐在双层莲花宝座。这种造型是以佛陀成道为样本,也反映了藏传佛教「视师如佛」的特点。

在中国元代,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由当时的座主(即万户长强曲坚赞,藏文by-ang-chub-rgyal-mtshan,被元朝(即中央政府)赐封为‘大司徒’,成功的统一了卫藏,并取代萨迦派;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乃东政权,共存续二百六十五年;这个政权亦被称为‘帕木竹巴’。

强曲坚赞的侄孙扎巴坚赞,藏文grags-pa-rgyal-mts-han,在中国明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被中央政府册封为‘灌顶国师阐化王’(即中国明王朝对西藏帕木竹巴政权首领的封号)并赐玉印。

此图是16世纪,扎巴坚赞铜鎏金造像。 上师居中,上身着坎肩,外披袈裟,下身着僧裙,衣纹写实自然,袈裟及裙皆錾刻精美的吉祥纹样,做工精细。双手置脐前结印托宝瓶。跏趺端坐在双层莲花台座,台座的莲瓣轮廓舒展,层次分明,造型优美。上师身后衣袍处理手法写实的表现了扎巴坚赞清戒之姿。造像生动写实,不仅生动塑造出上师作为宗教领袖的坚毅性格,而且展现了西藏匠人金铜造像的高超工艺水平。

在公元15世纪初期,扎巴坚赞之后扶持了宗喀巴创立–格鲁派

帕竹噶举派后来也随帕木竹地方政权的衰亡而消失,但是「阐化王印」却一直传到了格鲁派-第五世拉萨活佛时期。

此图18世纪,帕竹噶举派上师唐卡。

帕木竹巴尊者圆寂后,他的弟子们分别在西藏各地建寺授徒,随后此派又分出八个支系。这八个支系即止贡、达垅、主巴三支系流传至今;雅桑、修色、叶巴、玛仓等支系已先后绝传。

子乌
  • 子乌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