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派

584

瑜伽派是古印度宗教哲学派别之一,属婆罗门教的正统派,早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印度就有修习“瑜伽”的传统。

在《奥义书》中,将瑜伽与信仰、正义和真实并列,作为重要的品德,也认为这是达到人生最高归宿的重要手段。同时,佛教、耆那教等古印度的其他宗教派别,都把“瑜伽修习”作为通向解脱的必经之路。

此图是古印度哲学家,钵颠闍梨造像。

瑜伽作为一个派别出现于公元3-5世纪,以《瑜伽经》成书为标志。《瑜伽经》的作者是钵颠闍梨,此经分为四品:

(1)三昧品,阐述瑜伽的分类及目的;

(2)方法品,阐述修持瑜伽的方法与步骤;

(3)神通品,阐述修持瑜伽所能获得的神通;

(4)独存品,阐述修持瑜伽的最终目的,即解脱。

此图是古印度,婆罗门教吠檀多派大成就者,阿迪·商羯罗。

瑜伽派在宗教哲学方面,也接受数论的理论,则称它为“数论瑜伽”,在数论的“二十五谛理论”基础上,又加上第二十六谛“大自在天”,把数论导向有神论,也称它为“有神数论”。

瑜伽派认为神我与自性相结合,从而导致在三界轮回,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解脱”,就是让神我解除自性的束缚,回归自己“如如不动、自在自存”的地位。瑜伽派认为“心”是自性发展中最有力的因素,为了解脱必须抑制心的作用,瑜伽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力手段。

瑜伽派修持瑜伽的方法,既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也吸收了《奥义书》的传统,具体行法有瑜伽“八支行法”等。在解脱思想方面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主张以“正智”征服“自性三德”,成就“法云三昧”。

后来,《瑜伽经》被印度各宗教哲学派别所运用,从而在理论、信仰、行法等三方面各有发展,形成了“智瑜伽”、“信瑜伽”、“业瑜伽”;智瑜伽主要探究瑜伽的哲理,即从禅定中体会宇宙的真理;信瑜伽主张虔诚念神,以虔诚的信仰获得神的拯救,直至得到解脱;业瑜伽则专门从事实际意义的瑜伽修持,特别强调坐法、调息和苦行。这三种瑜伽在实际修持中常常紧密配合。

公元7世纪时,印度教的密教兴起后,在印度又出现了“诃陀瑜伽”(力瑜伽),它注重于呼吸和身体的锻炼,建立了很多种瑜伽术和功法,既有很多健身的方法,也有很多神秘主义的内容。各种瑜伽修持功法及理论,一直流传到现代,对现代印度及世界各国的宗教、哲学、心理学、医学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子乌
  • 子乌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