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
因明,梵文hetuvidya,音译“酰都费陀”,又称“量学”。“因”是推理论证的依据,“明”是知识和智慧;是指通过“宗”、“因”、“喻”组成的三支作法,来进行推理、证明的学问,因为当中以“因”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因明”。因明,也可以理解为是“佛教逻辑”,属于大乘佛教义学的五明之一。

因明有逻辑学和认识论(即量论)两部分。逻辑学是研究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逻辑规则是关于“宗”、“因”、“喻”三支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定,主要有因三相、九句因、合与离等,逻辑错误称为“似”、“过失论”,包括宗九过、因十四过、喻十过(后来法称对此有所增减),认识论是研究现量、比量。

佛教因明是古印度婆罗门的哲学派别,是对正理派逻辑学说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公元3世纪时,正理派就有了《正理经》,传说是足目(乔达摩)创作,此经大都是在谈逻辑方法和辩论术。唐代僧人窥基在《因明入正理论疏》中说:“劫初足目,创标真似。”

《正理经》完成后不久,正理论的重要理论家-富差耶那又为《正理经》作了释论,对正理论的其中十六句义(范畴)作了具体的解释,即《正理经疏》。《正理经》反驳了佛教中观宗创始人-龙树的学说,龙树主要的五部著述里,就有两部是专破正理派的,即《回诤论》、《广破论》。可知当时的大乘佛教对逻辑学采取的是反对的态度。

从印度古典逻辑学的发展史来看,除了正理派外,还有胜论派也做了巨大的贡献。胜论派的创始人是迦那陀,此学派的典籍是《胜论经》。一般认为《胜论经》的完成年代要早于《正理经》。
正理派和胜论派从早期起,就结合得很紧,进而就有了合而为一的发展。此外,耆那教的逻辑学家也曾提出过自己的逻辑学说,最杰出的是厄格勒姆格。

印度古典逻辑学的发展,尤以佛教逻辑学的贡献最为卓著。“因明”这个名词是由佛教古因明家提出。比如无著的《瑜伽师地论》卷一五、《显扬圣教论》卷一一、世亲的《如实论》、《论轨》、《论式》及安慧的《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六等,都对因明学作了详细的探讨。
由于辩论的需要,瑜伽行派逐渐吸取,并发展出了古因明,使它成为驳斥“外道”及宣传自身教义的重要工具。

公元5世纪~6世纪,瑜伽行派-陈那对因明作了创造性的改革,撰写了《因轮抉择论》、《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等因明论著,还自作注释。后世都认为陈那既是新因明的开祖,也是中世纪印度逻辑学之父。
陈那的弟子有商羯罗主、护法。商羯罗主著有《因明入正理论》,护法著有《唯识三十颂释》、《广百论释》,他们都纯熟地运用了新因明。护法的著名弟子还有戒贤,中国唐代僧人-玄奘曾师从戒贤,学习因明和法相唯识学。
在陈那、商羯罗主之后,法称继承并发展了陈那创立的新因明,还撰写《正理滴论》、《释量论》、《因滴论》等七部因明论著,法称的因明理论对藏传佛教的影响巨大,法称的大弟子-寂护受到藏王-赤松德赞的迎请,两次入藏进行弘法。
公元647年,玄奘译介了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玄奘的多名弟子都为此论撰写论疏,今存有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及文轨的《因明入正理论疏》等。

藏传佛教的译介与因明学研究,要比内地晚,但他们延续的时间比较长远。
在北宋初年,已经迻(音yí)译(即翻译)了法称的《因明七论》,后来一批批藏族学者的注疏、释论也相继出现。


玄奘的新罗弟子-圆测将因明传入了朝鲜,玄奘的日本弟子-道昭将因明传入了日本。在唐玄宗时期,日本僧人-玄昉前往大唐留学,师从智周,玄昉返回日本后,将因明传授给善珠,善珠撰写的《因明论疏明灯钞》就是对《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著)的注释,因为玄奘门下弟子的许多疏释本,都已经散佚,所以善珠撰述的注疏,显得尤为珍贵,它也是日本目前研究因明较为有影响力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