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思藏
乌思藏又称“卫藏”,它既是藏区传统和文化上的一个地区,也是西藏文化的中心地域,今天的西藏自治区大致包含了卫藏和康区的西部地区。
卫藏位于藏区的中部和西部,包含雅鲁藏布江流域,向西延伸到冈底斯山脉,向北延伸到羌塘,南部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限,有时,还将羌塘和阿里地区包含在卫藏之内。
此图是羌塘在卫藏的位置。
卫藏是“卫”和“藏”两个地区的合称,“卫”的汉语称为“前藏”,等同于现在的拉萨(当雄县除外)、山南和林芝西部(工布江达、米林、朗县三县及巴宜区);“藏”的汉语称为“后藏”,相当于现在的日喀则(北方小部除外)。
此图是13~14世纪,绛曲坚赞铜鎏金造像。绛曲坚赞居中,双目圆睁,瞳孔嵌银,眼角嵌红铜,细眉高挑,嘴角周边凹陷。身着坎肩、袒右式袈裟,袈裟衣缘处多嵌红铜,外披僧氅。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跏趺坐在双层束腰仰覆式莲花宝座。莲座的莲瓣舒展饱满,上下缘镌刻均匀的连珠纹。
在元朝时,将乌思藏与阿里进行合并,设置了乌思藏宣慰司,归宣政院统辖,元末时,帕木竹巴政权取代了萨迦政权,统治卫藏的帕木竹巴-绛曲坚赞被元朝廷册封为“大司徒”,他以“宗”为行政单位,取代萨迦政权时期的“万户制”,在卫藏共设置了13个宗,各宗设有各宗本(相当于县长),人选直接由绛曲坚赞任免。
此图是中国西藏,江孜县,江孜宗山抗英遗址。
甘丹颇章政权统治卫藏后,延续了帕木竹巴政权的“宗”“谿卡”(职位低于宗)制度,直至公元1793年时,噶厦政府已经在卫藏地区设立了124个宗与谿卡。
此图是梅尔文著述《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2 the calm before the storm 1951~1955》p267-268.
此图是梅尔文著述《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2 the calm before the storm 1951~1955》p277.
前藏(卫)、后藏(藏)是当时清朝廷给予的称呼划分,但是藏人却不这样称呼。
起初“卫”、“藏”是分属藏传佛教两个不同教派的统治区域,“卫”由格鲁派统治,“藏”由萨迦派统治。
公元1642年,固始汗统一了“卫”、“藏”两地,他支持第五世拉萨活佛成立甘丹颇章政权来统治“卫藏”。
在清朝统治西藏时,雍正帝曾试着将“后藏”划分给日喀则活佛,中央政府希望借此可以抑制拉萨活佛的权力,最后以清朝廷失败而告终,日喀则活佛仅控制了日喀则附近很小的一块领地。
之后,清朝廷将“卫藏”改称为“西藏”。
此图是中国西藏自治区行政划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原西藏噶厦政府统治的地域设置为现在的西藏自治区,包括了卫藏大部分地区及康区的西部。
此图是1936年,亚新地学社出版,<袖珍中华全图>。
在1906年-1913年、1950年,日喀则活佛试图恢复在后藏的领地,但被中央政府拒绝。
此图是中国西藏,扎什伦布寺,强巴殿。
卫藏是藏文化的大本营和中心地区,主要使用中部藏语,还分有卫、藏和阿里三个方言,羌塘地区主要使用康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