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竖)三世佛之现在佛

790

“三世佛”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佛的合称。大乘佛教认为三世十方之佛多如恒河沙数。有竖三世佛与横三世佛之分。竖三世佛是:过去佛“燃灯佛”(过去佛有多家说法,不过寺院塑像特指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现代红唐卡,热贡风格。释迦牟尼佛居中,寂静庄严相,身着袒右式福宝袈裟,右手结触地印,左手放于膝上结禅定印托僧钵,金刚跏趺坐于莲花台上。胁侍弟子侍立于佛陀左右两侧。右侧是燃灯佛,寂静相,身披袈裟,右手当胸结护法印,左手放于膝上结禅定印托僧钵,跏趺坐于莲花台上,胁侍菩萨安坐于下方。左侧是未来佛,头顶正中间绘有一个小菩提塔,寂静相,身披袈裟,双手当胸结说法印,跏趺坐于莲花台上,胁侍度母坐于下方。空中示现多宗派上师环绕三世佛,下首是各大护法安立于;七珍,三宝,彩色摩尼宝均供奉于三佛前。

释迦牟尼,梵文sākyamuni,祂是佛教的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或作“萨婆悉达”,略称“悉达”,音译“义成”,俗称“乔达摩”亦作“瞿昙“。“释迦”是他的族姓,略称“释氏”;“牟尼”意译“寂默”。以其觉悟得道,被尊为“佛陀”,意译“觉者”,略曰“佛”。所获尊号甚多,通常有十个之多,以“世尊”(旧译“众祐”),音译“薄伽梵”(旧译“薄家婆”)最为流行;或因其从“真如”得悟,尊为“如来”。这些尊号,亦为一切佛所共有。

贵霜王朝时期,佛陀的头部(毁于战争)
笈多王朝时期的释迦牟尼坐像,现收藏于鹿野苑博物馆。

佛陀二十九岁时,祂的儿子罗睺罗出生。佛陀外出偶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也称“四门之游”。佛陀经常在阎浮树下沉思,但是不得离苦之道;于是佛陀在29岁时的某个月夜乘马出家修道,为了寻求解脱之道,遇到阿罗逻迦蓝为数论派上师,佛陀按阿罗逻的教义和教规过梵行生活。这种教义主张通过一系列禅定功夫,达到无所有处定的禅定状态(以色空识三者均无所有故名),又跟随郁陀罗摩子(udraka ramaputra)修行,得到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定)的禅定状态,佛陀认为这仍然不是解脱的境界。

佛陀进行了六年的苦行僧的修行,然而并没有为祂带来解脱。现收藏于鹿野苑博物馆。

佛陀与五比丘在苦行林中修苦行6年,忍受饥饿痛苦,在一次苦行中昏倒,巧遇牛奶女救祂一命并给佛陀牛奶喝。

印度菩提迦耶建造了纪念牧羊女用乳糜供奉佛陀的塑像。

佛陀自此意识到苦行无法达到解脱。修行是应采取中道,转而前往菩提伽耶,坐于菩提树下。依南传佛教大藏经之记载,佛陀入“四种禅”,得“三明”,现观“四谛”与“十二缘起”而成“无上正等正觉”。

印度菩提迦耶金刚座正觉塔寺供奉,佛陀三十五岁成道像

北传佛教说,佛陀不愿不成正觉,永不起身,直至第七日后的第七夜,天正晓明,瞻望明星而悟道。悟得“三明”与“四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为“佛陀”。

犍陀罗时期的佛陀立像,下首端坐的是弥勒菩萨与供养人
犍陀罗时期,佛陀坐于菩提树下悟道
犍陀罗时期,佛陀说法图

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开始传道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圣谛”。舍利弗,目犍连在听到马胜比丘说法后,率三百弟子加入。随后迦叶三兄弟率一千名弟子加入,佛陀有一千二百五十弟子常随游行,是僧团骨干,又称“常随众”。

佛陀说法的标识,也是藏地各大佛院特有的标识

在《解深密经》中即说明佛在人间“初转法轮”,是先从“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开始,说明众生的流转到烦恼的还灭,代表性经典《阿含经》,“第二转无相法轮”,借由体解世间一切法皆空无自性,认知到烦恼生死和涅槃,直至成佛以前不证入实际,能在无数阿僧祇的时间中利益众生,使其入于无余涅槃,代表性经典《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有些众生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分别解释,“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解深密经》、《唯识方广诸经》、《如来藏经》、《妙法莲华经》,以更显了的方式说明般若经等开示的“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对“未种善根,未根净障,未成熟相续,未多修胜解,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的众生看来,这种理深而又密,所以必须以方便解释一番,才能浅显明了,能倍能解,究竟了义。

17世纪,噶举派传承,画师第十世噶玛巴却应多杰,佛陀涅槃唐卡。佛陀面容端详的卧于榻上,四周都被众生拥簇,他们都跪地膜拜,掩面而泣,仿佛耳边传来了众生的哀嚎与失去佛陀的悲伤

八十岁时,佛陀在毗舍离城坐雨安居,宣布将在三个月后般涅盘,携弟子向西北行走。(南传记载为痢疾,北传记载为背痛)。走到拘尸那揭罗酰连尼耶跋提河的岸边,命阿难在两棵娑罗树中间铺下卧具(《杂阿含经》记载为绳床),夜里须跋陀罗去求佛陀开示,成为佛陀最后的弟子,并先于佛陀入灭。佛陀在娑罗树下圆寂,火化后的舍利由摩揭陀国王阿阇世和释迦族等八王带回建塔(舍利塔)供养。

子乌
  • 子乌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