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菩萨
2022年3月21日
416
思惟菩萨像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造像题材,最初见于印度贵霜王朝时期,造型受到犍陀罗风格的影响。在公元三世纪左右,思惟菩萨像传入中国,之后经由中国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逐渐成为东亚佛教造像的重要造型之一。
思惟菩萨像流行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后世则很少见到。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恰好也是佛教最鼎盛的时期;佛教东传的路线是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亦影响数个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直接衍生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在北朝时流行的思惟菩萨像,主要是以悉达多太子与弥勒为形象,反映出当时北朝流行的佛教信仰。而思惟菩萨也多与交脚的弥勒菩萨相邻,或作为交脚的弥勒菩萨的胁侍,这充分显示了思惟菩萨与弥勒信仰的关联。在北朝的后期,东魏中后期、北齐中前期,思惟菩萨像在中国是最为兴盛。
“菩萨”一词指的是释迦牟尼的前生,描写佛陀前生的故事在佛教中称为“菩萨本生”。据佛典记载,悉达多太子曾在树下「思惟而悟初禅」,因其体态呈思惟之相,以两手指支颐而作思考状。
依据《大日经疏》(唐-一行撰)的记载:思惟手是“稍侧头,屈手向里,以头指指颊”,即以手支颐,侧头配合的姿态。
在目前可认的思惟菩萨像中,都采用了「思惟相」。同时,作为思惟菩萨的形象,通常还要搭配一足置于另一腿之上的“半跏”坐姿和沉思或微笑的表情。不过,腿、足姿势和表情的使用,也不是固定的。偶尔还有另一种形式的展现,比如这件馆藏的「唐代思惟菩萨像」,整体的造像就摆脱了「半跏」坐姿,因此显得此尊造像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