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菩萨

388

思惟菩萨像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造像题材,最初见于印度贵霜王朝时期,造型受到犍陀罗风格的影响。在公元三世纪左右,思惟菩萨像传入中国,之后经由中国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逐渐成为东亚佛教造像的重要造型之一。

此图是徤陀罗时期,半跏思惟菩萨像,片岩石雕;
现收藏于在日本、平山郁夫美术馆。

思惟菩萨像流行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后世则很少见到。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恰好也是佛教最鼎盛的时期;佛教东传的路线是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亦影响数个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直接衍生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此图是中国北齐时期,思惟菩萨三尊,大理石雕像。
此三尊像呈现的是河北曲阳大理石造像的风格。
主尊面容刻画细腻,以河北曲阳浅浮雕刻成,仅手部以高浮雕刻画。
左右两侧的胁侍则以更浅的浮雕刻制。

在北朝时流行的思惟菩萨像,主要是以悉达多太子弥勒为形象,反映出当时北朝流行的佛教信仰。而思惟菩萨也多与交脚的弥勒菩萨相邻,或作为交脚的弥勒菩萨的胁侍,这充分显示了思惟菩萨弥勒信仰的关联。在北朝的后期,东魏中后期、北齐中前期,思惟菩萨像在中国是最为兴盛。

此图是11世纪,高丽风格,思惟菩萨铜鎏金造像。
此尊菩萨头戴五叶宝冠,面相丰满,肌体圆润,富有唐代造像的遗风。
衣裙厚重,褶纹清晰,较好地表现出天衣与飘带丝绸的重量与质感。
左手屈肘撑于腿上,右手屈肘上抬,指点脸颊,头向右倾斜,双目微合,作思惟状。
其底座极为特殊,四条夔龙首尾相接为基座,
上承仿随形木基座,木座上托坐垫,从背部可见坐垫绵软的质感,
思惟菩萨自在坐在坐垫之上,表现了置身户外,在菩提树下思考的景象。
整件作品姿态优美,神态恬静。

“菩萨”一词指的是释迦牟尼的前生,描写佛陀前生的故事在佛教中称为“菩萨本生”。据佛典记载,悉达多太子曾在树下「思惟而悟初禅」,因其体态呈思惟之相,以两手指支颐而作思考状。

此图是日本飞鸟时代,奈良中宫寺供奉,半跏思惟菩萨木雕像。

此尊造像总高167.6厘米,被誉为日本国宝。
此图是韩国百济时期,三山冠半跏思惟金铜像;
被誉为韩国国宝。

依据《大日经疏》(唐-一行撰)的记载:思惟手是“稍侧头,屈手向里,以头指指颊”,即以手支颐,侧头配合的姿态。

思惟手。
此图是中国唐代,思惟菩萨铜鎏金造像,现收藏于中国上海博物馆。
此尊造像高11厘米,以失蜡法铸成,铸工精湛,发丝眉目皆历历可见;
璎珞飘逸,手指纤细,宽度不到1厘米,衣裙褶皱随体起伏,质感逼真;
圆形台座上的莲瓣,装饰线条浅细流畅而清晰,体现出青铜铸造的高度水准。
此尊造像作典型的菩萨装,双腿交错盘坐于莲台之上,
左手屈肘撑腿,右手屈肘托腮,低头右倾,敛目向下,
仿佛正沉浸在冥想之中,是佛教所谓的“思惟相”。

在目前可认的思惟菩萨像中,都采用了「思惟相」。同时,作为思惟菩萨的形象,通常还要搭配一足置于另一腿之上的“半跏”坐姿沉思或微笑的表情。不过,腿、足姿势和表情的使用,也不是固定的。偶尔还有另一种形式的展现,比如这件馆藏的「唐代思惟菩萨像」,整体的造像就摆脱了「半跏」坐姿,因此显得此尊造像的珍贵。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