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佛教术语

506

bō  rě

般  若,又译‘波若’、‘钵若’、‘钵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意译‘智慧’、‘智’、‘慧’、‘明’等。般若是‘般若波罗蜜’(即智度)的略称,亦是佛教特别提倡的一种观念体系。

此图是金汁《心经》。

据《大智度论》卷四三载:‘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上’;大智度论》卷一00载:‘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

此图是《大智度论》。

在我国东晋时期,道安法师撰《道行经序》载:‘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咸宗以成也。地合日照,无法不周’

可见‘智慧’在大乘佛教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印度佛教据以此发展出了龙树菩萨、提婆菩萨的中观学派,中国佛教则据此形成了专门的‘般若学’,亦是三论宗(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的理论基础,并被一切大乘佛教宗派所运用。

此图是中国元代,《大般若经》手抄。

据大小品《般若经》和《大智度论》等解释,‘般若’的功能在体认‘诸法实相’,所谓‘本无’(真如)、‘性空’,同时也提倡从‘缘起’关系上分析世界现象,所谓‘因缘所生法’,并以对此两者的觉悟,作为实现解脱的根本途径。其结论是:人的认识本性不可能把握纯粹的真实,所有对象都不出名言臆想的范围,所谓‘如梦如幻’。众生的谬误,在于错把自己名言臆想的产物,当作真实不虚的存在,从而成为自己的束缚。

能够觉察一切名相‘本无所有’即是‘实相’,亦称为‘真谛’;而承认名言假有的存在及其在世俗世界中的实用性,则名‘俗谛’,亦称‘方便’。此‘真谛’与‘俗谛’、‘性空’与‘方便’的统一,及其贯彻于佛教的全部践行,说为‘中道’。为了阐述‘般若’这个特殊的概念,以及通过‘般若’向解脱过渡,相关宗派对佛教传统概念作了全新的诠释,并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概念。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