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佛

527

“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源自密宗金刚界的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由中央的“毗卢遮那佛”(也称“大日如来”)、东方“阿閦佛”(也称“不动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五方佛唐卡。大日如来佛居中,肤色白,寂静相,四面二臂,头戴宝冠,双手结禅定印握八辐金轮,百宝严身,身着缟衣,金刚跏趺坐于莲花月轮上,背靠放射阳光。右上侧是宝生佛,肤色黄,寂静相,一面二臂,头戴宝冠,右手当胸结施愿印,左手持衣一角置于膝前结禅定印托摩尼宝,身着缟衣,跏趺坐于莲花月轮上。右下侧是阿閦佛,肤色蓝,头戴宝冠,一面二臂,寂静相,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置于膝前结禅定印托金刚杵,跏趺坐于莲花月轮上。左上侧是阿弥陀佛,肤色红,头戴宝冠,一面二臂,身着缟衣,双手结禅定印托僧钵,跏趺坐于莲花月轮上。左下侧是不空成就佛,肤色绿,一面二臂,头戴宝冠,右手当胸结施无畏印,左手执衣角置于脐前结金刚拳印,金刚跏趺坐于莲花月轮上。

五方佛是金刚乘佛教教法的核心。五方佛构成了几何形状坛城的基础,它们占据中央点和四大基本方位,是其完美特质的形象化的表象。坛城的轴线沿着太阳的路径,底部为东(面对观者),顶部为西。

五方佛曼荼罗,大日如来居中

五方佛源于“本初佛”,祂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对“佛”的概念的抽象表述,即密宗金刚界密法“五佛转智说”。金刚界曼陀罗,分为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等五部,各以五佛为部主。“毗卢遮那佛”象征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又化育另外四智;东方阿閦佛象征“大圆镜智”,西方阿弥陀佛象征“妙观察智”,南方宝生佛象征“平等性智”,北方不空成就佛象征“成所作智”。
“五佛”代表净化后的“五蕴”、“五大要素”、“五官”和“五识”。每尊佛都有特定的方位、颜色、种子字符、动物宝座、伴神、菩萨和神灵的后代、特定的手印和象征性的标识或器物。有时还要加上五个一组的东西:如“五味”、“五类声”、“五珍宝”、一日的五时和五季(春、夏、雨季、秋、冬)。从本质上来看,五部佛代表着把“五钝使”或“五毒”(贪、嗔、痴、慢、疑)变成“五智”。
在不同的密宗体系中,大日如来佛和不动如来佛的五毒、五蕴可以与智慧互换,他们都占据东边的中央位置。在早期的汉地佛教和后期的日本佛教中拜大日如来佛极为盛行。

文殊菩萨的曼荼罗,萨迦派传承
16世纪,文殊菩萨的曼荼罗,萨迦派传承,现收藏于美国鲁宾艺术博物馆。文殊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既是金刚界曼茶罗的传法者,亦是胎藏界文殊院的主尊,还有专门的文殊揭摩曼茶罗,是密教的祖师,密教奉文殊为佛教部的部主,并作为本尊修持,有丰富的秘密思想,是智慧的象征,众菩萨之首。

五方佛是从更早期的,与痴、贪、嗔“三毒”相对应的密续三部概念演变而来。“密续三部”就是“佛部(痴)”、“莲花部(贪)”和“金刚部(嗔)”。“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是三部的怙主,总称为“密宗事部三怙主”。
作为佛陀的智慧(㜤变后的痴愚)、慈悲(㜤变后的贪欲)和力量(㜤变后的嗔怒),按阶位大小,文殊菩萨在最高处,观音菩萨在中央,金刚手在最低处,与众多三位一体物相对应,如身、语、意、大、中、小及印度教中的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文殊菩萨画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之上体现出这种精神阶别。在佛部中,金刚萨埵或金刚持被加入其中扩展成为一组六佛,这一组佛是五佛部所有佛的“最初一佛”。

沙画,大日如来曼荼罗

从早期的《轮回图》中可以看到从三部到五部或六部到变化过程。画面中,在中央轮毂上象征性地画上一头猪、一只小鸽子和一条蛇代表痴、贪、嗔“三毒”。“三毒”也代表下三界的畜生、饿鬼和地狱,而慢(众神)、嫉(阿修罗)和五毒(人)的结合具有上三界的特征。

不丹风格六道轮回图。摄于普纳卡宗的壁画。

五方佛的颜色也与五毒相符:大日如来佛的白色象征着“痴”的㜤变;不动如来佛的蓝黑色象征着“嗔”的㜤变;宝生如来佛的黄色象征“慢”的㜤变;无量光佛的红色象征着“贪”的㜤变。

子乌
  • 子乌

Leave a Comment

error: 请访问公众号索取原创内容!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