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宗
三论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以‘三论’(即《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为立宗的依据而得名。创始人是吉藏法师,祖籍安息(今伊朗),又称胡吉藏。
三论宗着重阐扬‘诸性法空’,又称为‘法性宗’,而三论宗与成实宗又是相对的;成实宗称为「小乘空宗」,三论宗称为「大乘空宗」。
吉藏法师在解释为什么特尊‘三论’为教旨时说:‘诸佛为众生失道,是故说《经》;菩萨位众生迷《经》,是故造《论》’。吉藏法师推崇的论典全都是在破除‘迷经’者;而所传承的‘三论’,都是鸠摩罗什大师译介的古印度中观学派的著作。
吉藏法师自幼随从法朗法师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兴皇寺出家。法朗、智辨、慧男、慧布等同为僧诠门下‘四友’,僧诠则是摄山三论学鼻祖,辽东人僧朗的弟子,僧朗也就成了三论宗的直系祖师。
《中论》、《十二门论》的作者是龙树菩萨,《百论》的作者是提婆菩萨,以及尊崇「般若空观」的罗睺罗尊者等,都被当作三论宗在古印度的远祖。
‘三论’的译者是后秦时期的鸠摩罗什大师及曾共同师事的莎车僧须利耶苏摩,以及鸠摩罗什的弟子僧睿、昙影、僧肇等般若学者和三论学者,他们也都被列入三论宗系。
吉藏法师尤其推崇僧肇法师,经常以‘什’、‘肇’并称;又遵循河西道朗法师的《涅槃经疏》,一并尊为‘关河旧说’。
隋初,吉藏法师驻锡会稽–嘉祥寺(今浙江绍兴),徒众千余,后被征入京。
唐灭隋后,三论宗衰微。在吉藏法师圆寂后,门人星散。
吉藏法师的首席弟子慧远投迹兰田-悟真寺(今陕西西安)后,不知所终。另一弟子智凯(又作乌凯),唐代初期他仍在浙江讲学,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圆寂。另有扬都智凯者,后转习子史,开讲《庄》、《老》。原俗家弟子郑颋(音tíng),出家后改名为智命,后被王世充所杀。
另据安澄法师的《中论疏》记载,吉藏法师门下还有硕、旻、䆳三法师。硕撰《三论游意义》,今存。硕的弟子元康,《宋高僧传》有传,撰有《玄枢》,总明三论,现存《肇论疏》。到了贞观末年,三论宗人基本绝迹,但其思想通过多种渠道,流入到禅宗,特别是牛头宗(亦称牛头禅)。
吉藏法师还有高丽弟子慧灌,他回国后东渡日本(公元623年),传播三论宗的‘八不中道’义,后奉旨宣讲‘三论’,被任命为日本第二任僧正(僧官名)。孝德天皇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在宫中讲说,听席中数师亦被授予僧正,三论宗由此兴隆,并成为日本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佛教宗派。慧灌法师的门徒众多,著名的大都前往大唐留学,回国后担任僧正。其中还有僧人正福亮原籍中国吴人,他的儿子智藏也随从慧灌法师学法后,并前往大唐求法,后来担任僧正。智藏法师门下有道慈,他于大宝元年(公元701年)前往大唐,从元康学空宗教义,回到日本后创建大安寺派。智藏法师还有另两个弟子智光、礼光,创建元兴寺派。他们亦将日本三论宗推上了高峰。僧传以慧灌、智藏,合称三论宗的‘三传’。
三论宗的学说,集中反映在吉藏法师的著疏中,其核心是‘理一教殊’,或称‘道一名殊’。以‘理唯一正’,‘至理无言’,佛菩萨所有经论,皆为表理之言教,全属方便假说,故曰‘诸法性空,随义便用’,不得执著。
据此判教,又提出‘二藏’、‘三论’之说。认为佛法有二:一者三藏(声闻藏),二者大乘藏(菩萨藏)。
前者赴小机解脱,名‘小乘’;后者赴大机所说,名‘大乘’。虽教有二,道理为一。又依三转法轮之说,认为《华严经》为‘根本法轮’,此后所说的小乘经及《方等》、《般若》等大乘经为‘枝末法轮’,《法华经》为‘摄末归本法轮’。此依据众生机类不同所立的教,非别有一乘、三乘之理。其思想是依‘三论’的主要概念和命题,诸如‘有无’、‘二谛’、‘中道’、‘实相’等,对当时的《老》、《庄》玄学和《毗昙》、《成实》、《涅槃》等师说分析破斥,而以‘体是理之异名’,而‘体绝百非,理超四句’,故本质不可说、不可知,唯有在‘不’的否定中可免偏执。
此等主张的表现为方法论,即‘唯破不立’,或’破邪显正’,同时不否认‘假有’的作为假的存在,故不但斥‘有’,更且破‘空’,若复‘着空’,无药可救。
据此,吉藏法师以‘十恶’为‘戏论’,以‘十善’为‘非戏论’;将‘无因果、君臣、父子、忠孝之道’的主张,责为‘过失极大’。又以‘佛性’、‘涅槃’等虽属‘理’、‘体’之假名,但亦反对妄言‘涅槃身智俱无’。故其抨击名教,重在超越是非,而非泯灭名教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