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宗
2022年3月26日
1058
俱舍宗是中国佛教的十三宗之一。俱舍宗以研习世亲尊者的《俱舍论》而得名;而俱舍宗的学者被称为‘俱舍师’。
世亲尊者是新有部的代表人物,他以《杂阿毗昙心论》为纲要,概况了罽宾有部(即东方师)的《大毗婆沙论》。同时,还采用经部的思想,去批驳和纠正有部的旧说,逐渐形成一个结构严密的新体系。
《俱舍论》是世亲尊者新有部思想的集中体现。该书以四谛为中心,把世界一切主、客观的现象都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分类,用五位七十五法总括;尤其以主张‘我空’、‘法有’而著称。
所说的‘法有’主要指两个方面:
- 从时间上说是‘三世实有’(法体在过去、现在、未来均属实在);
- 从本质上说是‘法体恒有’(作为实体永远存在)。
据此论述业惑、果报和修习出世之道。在修行方面,对四谛、十二因缘等详细解释;特别在论证禅定状态的静悟四谛之理,即可达解脱;也显示了其在宗教实践上,侧重‘治心’的倾向。
在南梁、南陈之间,真谛法师第一次翻译此书,称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经由慧恺法师(即智恺)、法泰法师、道岳法师等弘传。
后来到了唐代,玄奘法师再次翻译此书,称为《阿毗达磨俱舍论》。玄奘法师的门下形成了一批重点研习《俱舍论》的学僧。其中普光法师密受于玄奘法师,并撰有《俱舍论记》(简称《光记》三十卷,又撰《俱舍论宗原》;法宝撰《俱舍论疏》(简称《宝疏》三十卷;另有神泰撰《俱舍论疏》(简称《泰疏》);此三书合称为「俱舍三大部」。
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僧人道昭及智通、智达前往大唐,随从玄奘法师学法;他们也把法相宗、俱舍宗的教义传入日本,以「俱舍宗」作为「法相宗」的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