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集,佛教术语
2022年3月26日
1381
结集,梵文sangti,是一个佛教术语。“结集”是集体合诵(或会诵)、编纂佛教的经典。佛陀在世时,只有口头传诵的‘说法’,并没有文字记载的经书。

佛陀涅槃后,僧团弟子举行集会,对口述的佛经,进行会诵、甄别、审定,系统地把它们确定下来,即为‘结集’。

据佛教史料记载,先后共有四次结集:
- 第一次是佛陀涅槃的当年,大迦叶长老在王舍城的七叶窟召集与主持,有阿难等五百比丘参加,诵出了「经、律」二藏。
- 第二次是佛陀涅槃后的一百年,由于僧团对「戒律」问题发生争论;耶舍长老在舍离城召集,有七百比丘参加,主要审定律藏,宣布‘十事’非法,从此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派。
- 第三次是阿育王时期,由目犍连弟子-帝须在华氏城召集主持,有千人参加;主要的内容是批驳外道‘邪说’,使古佛经最后定型。
- 第四次结集有两种说法:(1)北传佛教记载,迦腻色迦王时期,由胁尊者比丘发起的五百僧人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举行的结集;(2)南传佛教记载,公元前1世纪在斯里兰卡的阿卢寺,举行五百比丘结集,首次将「巴利文三藏」记录成册。
南传佛教还记载了,缅甸敏同王时期的第五次结集;和1954年的第六次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