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佛教术语
2022年3月29日
343
阿赖耶识,梵文Ālayavijnāna,又译“阿梨耶识”、“阿剌耶识”、“赖耶识”等,意译“无没识”、“藏识”,又称“阿陀那识”、“本识”、“种子识”、“异熟识”等。
阿赖耶识出自早期的佛教经典,它与「贪欲、亲爱、喜欢、耽著」等词意接近。
部派佛教将“阿赖耶识”称为“根本识”、“穷生死阴”、“果报识”、“有分识”等。
在瑜伽唯识诸多经论典籍的“八识”说、“九识”说中,都认定阿赖耶识是第八识,它作为世界人生的最直接的本源,是一切经验、习惯、语言、概念等积累储藏的住所,也是个体生命得以统一和维系的主体(但各家的解释各不相同)。
- 《地论师说》与《愣伽师说》。以阿梨耶识作为“如来藏”,所谓“自性清净”,名“清净阿梨耶识”。《大乘义章》卷三末据《愣伽经》,称“正翻名为无没,虽在生死,不失没故”,用八种名称来确定性质:①“藏识”,“如来之藏为此识故”,此识中“涵含法界恒沙佛法”,“又为空义所覆藏”;②“圣识”,“出生大圣之所用故”;③“第一义识”,“以殊胜故,故《愣伽经》说之以为第一义心”;④“净识”,“亦名无垢识,体不染故,故经说自性清净心”;⑤“真识”,“体非妄故”;⑥“真如识”,“心之体性无所破故,名之为真,无所立做,故以为如”;⑦“家识”,“亦名宅识,是虚妄识所依处故”;⑧“本识”,“与虚妄心为根本故”。
- 《摄论师说》。《转识论》称阿赖耶识为“果报识”(新译“异熟识”)。在《摄大乘论•众名品》引经偈说:“此界(指阿梨耶识)无始时,一切法依止;若有(阿梨耶)诸道(三界六道)有,及有得涅槃”。又说:“诸法依藏住,一切种子识”。谓“阿梨耶识”无始以来即是“一切法”所依存处,有阿梨耶才有业报轮回的主体,才有三界六道等世间差别,因而才有从事佛教修习者和证得涅槃者。阿梨耶识由“三相”规定自己的性能,即“自相”、“因相”和“果相”。就阿梨耶识作为一切种子的储藏处言,名“一切种子识”;就其能引生未来的果报言,名“果报识”。此识具有执持“有色诸根”(即眼等五色根)令其“不失不坏,乃至相续后际”的功能,同时又摄持和积藏“器世界种子”,或名“共相种子”,为“众生所共有器世界生因”,另有“不共相种”,即“各种种子”,为形成三界六道种种差别的“有情世间生因”。这种“因相”与“果相”的统一,表现为“熏习”(习气)的成因,与“种子”的更互为因,就是阿梨耶识的“自相”。故曰:“立自相者,依一切不净品法习气,为彼得生,摄持种子、依、器,是名自相。立因相者,此一切种子识,为生不净品法,恒起为因,是名因相。立果相者,此识因种种不净品法无始习气,方乃得生,是名果相”。在真谛译籍中,阿梨耶识的性质是染污的,说明三界唯识;而在此识之上别有一纯净之识,所谓阿摩罗识,即第九识。
- 《法相宗说》将“八识”称为“三能变”。“阿赖耶识”称为“初能变”,还用“阿赖耶”、“异熟”、“一切种子”三个名称来解释阿赖耶识的“三相”。《成唯识论》卷二记载,“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名“阿赖耶”(即“藏识”),“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又,此识“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离此,命根、众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此识“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馀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此阿赖耶识因其所居的众生不同,染净成分多寡亦异,故又分二位;①“我爱执藏现行位”,指以“我执”的烦恼障为特征的阿赖耶,是七地以前菩萨及一切众生所有;②“善恶业果位”,指受业报法则制约,有“法我”的所知障为特征,“极解脱道”时乃至二乘的“无馀依位”的一切有情所有,名“毗播迦”(即“异持位”),亦为一切凡圣所有,名“阿陀那”,就是“执持”。
据此,“阿赖耶识”的整体上是染净交杂的。就“阿赖耶”这个词的本意,是指第八识的杂染一面,在《显扬圣教论》卷一则说明了它的成因,“谓先世所作增长业烦恼为缘,无始时来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为体”。“烦恼”、“戏论”皆是杂染。所以说其作用为“能增长有染转识等为业,及能损减清净转识等为业”。因此,转灭阿赖耶,成了瑜伽修习的根本任务。《成唯识论》卷三认为,二乘至阿罗汉位,“由斯永失阿赖耶名”,但“非捨一切第八识体”。菩萨至转依位,“阿赖耶识”转为“大圆境智”。又依华严宗的《大乘起信论》谓“阿赖耶识”乃是如来藏受到虚伪熏习后的名称。法藏大师的《起信论义记》:“如来藏者,为无始熏习,名为始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