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转法轮,佛教术语
三转法轮,又称“三转十二行相”、“三转四谛”。据《转法轮经》记载:佛陀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圣谛,以示转(初转),教转(二转),证转(三转),三次宣说,称为三转法轮。
在《解深密经》中,将佛陀说法分为三个阶段:初转法轮,转《阿含经》等四谛法轮;二转法轮,转《般若经》等一切法空法轮,为不了义经;三转法轮,为瑜伽行教的了义经法轮。
真谛法师、玄奘法师依《解深密经》及《金光明经》,以初时的有教为转法轮,第二时的空教为照法轮,第三时的中道教为持法轮,以中道教(唯识)最为了义。
在藏传佛教中亦接受“三转法轮”说,但对二转还是三转了义,藏传佛教的各派则有不同的判准。持「中观应成见」的格鲁派以二转法轮为最了义,「持他空见」的觉囊派摄第三转为如来藏,判为最了义。
在《华严经探玄记》记载:智光论师在《般若灯论释》中引《苏若那摩诃衍经》说:初鹿园,为诸小根说小乘法;第二时,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瑜伽行教),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于第三时为上根说无相大乘(中观),辩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
在《究竟一乘宝性论》引用《陀罗尼自在王经》认为,佛陀先说“无常、苦、无我、不净”等声闻法,次说“空、无相、无愿”(三三昧)等大乘空相应教,再说“不退转轮语”,令众生依自性清净如来藏入佛境界法华游意中,吉藏法师引用《法华经》立根本、枝末、摄末归本等三法轮,(一)认为佛陀初成道时,为菩萨说一因一果法门,称为根本教,即华严经所说之一乘教。(二)福薄钝根者不堪闻一因一果等一乘教,故于一佛乘外分别说三乘教,此为枝末之教。(三)待机缘成熟,又为彼等三乘之人说《法华》、《涅槃》,使其摄归佛乘,为摄末归本教。
- 初转法轮
佛陀在证道成佛之后的第一阶段说法,称为阿含期,主要的内容是二乘解脱道的修证,以现观蕴、处、界无常而断我见与我执的法门,即声闻、缘觉所修的解脱道,称为二乘菩提,以弘演出离三界生死之解脱道为主,所度部众为声闻部;声闻所证果位共有四果,即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及四果阿罗汉;而阿罗汉在舍寿灭尽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后就可以入无余涅槃,不受后有-永远不再于三界中受生出现,永离三界生死的轮回。精进而且慧力好的人,若是因缘具足时,只要一世就可以完成解脱果的修证。这个阶段主要是讲四圣谛、八正道、十因缘、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主要的代表经典为《四阿含经》,也就是《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及《增壹阿含经》。
- 二转法轮
佛陀的第二转法轮阶段,此阶段则宣说般若,称为般若期。这阶段的代表经典是《心经》、《金刚经》、《小品般若经》及《大品般若经》等般若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是《心经》,在此经中讲到空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相对于初转法轮时所宣说的世间一切法是生灭无常、染污、有增有减,无有自性,般若空性是不生不灭、非变易,不属于六尘、六根、六识十八界境界的世间任何一法。
在《般若经》中有多处更明白的说明,为了通达种种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法,所以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表示二转法轮佛法的般若范畴,不仅仅只有世间无自性的一切法,还包括了实际、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如所有性等不属于世间一切法的部分。并说明世间一切法虚妄,但“唯‘心’”方能“所现”,因为本身并没有能出生自己或出生其它法的的自性,所以说无自性(其体性与行相都是空)。而能“现”世间一切法的“唯心”,便是般若经中一贯所说法界“真实心如来藏”,因为包含了前五识、第六意识及第七意识都是虚妄识,皆无有能现一切法的体性。
- 三转法轮
佛陀讲述如来藏的更深细功能差别,又称唯识期,以弘演大乘成佛之道为主,即是方广诸经所说诸地菩萨所应修证之一切种智究竟了义妙法,还是唯识增上慧学-无生法忍,也是诸地菩萨乃至等觉菩萨应该要学的修证内涵。
一切种智是宣说第八识-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若离开第八识-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亲证,则无法成就诸地果证及成佛。此阶段所讲述的为如来藏中所含藏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更深细的智慧,也就是道种智和成佛的一切种智。依此自心如来藏识而一一现前观察与证验,出生般若慧的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实证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华严法界实相,方能圆满成就究竟佛果。这阶段的主要代表经典是方广唯识诸经,如《楞伽经》、《楞严经》、《解深密经》、《大般涅槃经》、《胜鬘经》等。
不过,一些法师也讲到过四转法轮的概念,则是将金刚乘从第三转中提到第四转;一些法师不提及经文,而另一些法师则认为是有经文可依。